100%

永憲錄 (清)蕭奭撰 朱南銑點校 

目錄

 前言

 原序

 卷一

 卷二(上)

 卷二(下)

 卷三

 卷四

 續編

 鄧之誠跋

前言

永憲錄,清江都蕭奭著,書成於乾隆十七年,著者生平事蹟不詳。

本書係記錄康熙六十一年(公元一七二二年)到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七年間發生的幾樁重大歷史事件,如胤禎「奪嫡」及其即位後幾年中不斷製造的年羹堯、隆科多、阿其那、塞思黑等大獄;汪景祺、查嗣庭等文字獄以及出兵「平定」青海等戰役。體裁雖是編年,性質等於雜史。大事取材,多根據邸鈔、朝報、詔諭、奏摺等,在這些文字裏,充滿對封建階級的反動觀點,如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百般歌頌,而對朱一貴領導的臺灣人民起義則橫加污蔑漫罵。至於附記的一些非編年性質的遺聞瑣事,也參有不少以訛傳訛的顯著錯誤。所有這些,都是應該以批判的態度來對待的。由於「世宗實錄」幾經修改,與事實很多出入;著者以當時人記當時事,觀點雖然反動,但客觀上也反映了一些當時的政治情況,對現存史料仍有一些可以補缺正誤,或與現存史料互相發明,藉資印證之處。因此,我們把它作為一種史料性質的筆記予以出版。

本書依據鄧之誠先生所藏的鈔本排印,計四卷,另附續編不分卷。所記時代,起自康熙壬寅正月,止於雍正戊申八月,中缺雍正二年正月至三年四月,又五年六、七月;雖非完本,但較之繆荃孫編「古學叢刊」時所印有綱無目共只一卷的節本,則此鈔本已經多出幾倍。鄧跋:聞杭州吳慶坻家有此書,今已散失,不可復得,且吳本嘗遭水厄,闕字十之三四,想亦未必有以相勝。

本書原序是鄧之誠先生從別本「蕉廊脞錄」中錄出的。作者在這篇序文中,雖然對清朝封建統治者作了許多無端的歌頌,但我們考慮到當時特別是雍正、乾隆兩朝對人民思想言論的殘酷壓制的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作者這篇序文的用意了。由於這篇序文本身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當時黑暗的封建專制政治情況,所以這次出版仍把它附在書前。

此書鈔本中舛誤很多,這次付印前雖經多次校正,但仍有意義欠明甚至無法辨認之處,只得暫仍其舊。

永憲錄 (清)蕭奭撰 朱南銑點校 

原序

聞究之霧□□□世宗憲皇帝之光明正大。昭然億萬臣民之心目。亦諸人之自絕於天耳。□□因時變易。罔非監於先世舊章。今上皇帝復加裁酌。必曰奕祖攸行。此聖祖仁皇帝所以垂法萬世也。集既成。其中殘失良多。以竢多聞者續之。或曰。不慎其以僭妄取戾歟。小臣曰。然然否否。生太平之世。飲和食德。皆當不忘累朝之盛美。況丁未秋有一切詔旨。許官吏記載刊刻共曉之令。遂竊取以有斯編。奉揚詔意。名為永憲云。其凡例附後。#恭惟聖祖仁皇帝。聰明□□□□文武。享國六十有一年。深仁厚澤。淪浹萬方。我世宗憲皇帝繼□□統。峻德豐功。殊恩異惠。不崇朝而海宇。重熙累洽。□□□□。小臣伏處草茅。生逢聖世。每思歌詠□□。皇史實錄。所未得見。歲壬寅□□□恭載□□□授受之時。適閱邸鈔。因略記大端。既伏讀登極詔。引孔子三年無改之義。且有永遵成憲。不敢更張之旨。故復蒐集甲辰及戊申二月以前事。備諒陰後三年。而實見我世宗憲皇帝。寧人敷治。事事必推本於先帝。成模大烈。善則歸君之美。孝思所至。蟠際上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而天昭其瑞。河清五省。穀秀九歧。而地啟其祥。百歲駢登。三男並育。而人臻其慶。千古未有之事。萃於千古未見之時。且草野遺賢。盡蒐羅而在列。積賦浮租。悉蠲除以更始。明良喜起。物阜民安。何其至哉。若夫放流誅殛。聖代豈廢兵刑。彼天演覬覦之萌。由十年儲位之虛。愚氓浮議。□□□一二奸頑造作無稽。以眾人聖德。惑

乾隆十七年。歲在壬申。嘉平上浣。江都草澤臣蕭奭拜手恭紀。

永憲錄卷一

聖祖仁皇帝御極之康熙六十有一年。歲在壬寅。

上諱玄燁。章皇帝第二子。以前辛丑春正月即皇帝位。時年八歲。逾年改元。計踐祚已六十二年。 按享國之久。自帝堯以下。惟商太戊七十五年。餘未有越六十者。

春正月丁亥朔。

上御殿受朝賀。

校尉舉亭。教坊司鼓樂前導。自禮部進東長安門。由天安門至午門外兩旁陳設畢。禮部官從亭內捧表。由午門東旁門入。至太和殿前置黃案上。鴻臚寺官引王、貝勒、貝子、公等於太和殿前丹陛上立。引文武各官由東西兩掖門入。至太和殿前丹墀內分左右翼排立。引朝鮮、蒙古諸使臣由西掖門入。於西班末立。糾儀御史二員於殿西檐下東向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墀內立。俱東西相向。又八員於東西班末立。鴻臚寺鳴贊官四員於殿檐下立。又四員於丹陛上立。又四員於丹墀內立。俱東西相向。鑾儀衛鳴鞭官於丹陛南三層階之西。每層各二員。俱東向立。欽天監官於乾清門報時。禮部、鴻臚寺官奏請上陞殿。上具禮服出宮。御中和殿。內大臣、侍衛、內閣、禮部、理藩院、都察院、鴻臚寺執事各官於殿前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各官趨赴外朝執事。駕興。出中和殿。內大臣十員兩翼前導。內大臣二員、執兵器侍衛等後護。午門鳴鑼鼓。教坊司作中和韶樂。奏元平之章。上御太和殿陞座。樂止。內大臣十員於御座前東西立。後護二員於御座後僉立。執兵器侍衛於御座後僉立。大學士、學士於殿檐下之東西向立。左都御史、副都御史於殿檐下之西東向立。鑾儀衛官贊鳴鞭。丹墀內三鳴鞭。鳴贊官贊排班。內外諸王率文武百官各就拜位立。贊進表贊跪。王以下俱跪。贊宣表。宣讀官從案上捧表詣殿檐下御道之中。北向跪。宣畢。教坊司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鳴贊官贊跪叩樂。王以下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各復原班立。鴻臚寺官引朝鮮等國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等國使臣。以次就拜位立。鳴贊官贊進贊跪叩興。各使臣俱行三跪九叩頭禮。教坊司作丹陛大樂。奏治平之章。禮畢樂止。各復原班立。鑾儀衛官贊鳴鞭。丹墀內三鳴鞭。駕興。教坊司作中和韶樂。奏和平之章。上還宮。樂止。王以下各官以次出。康熙八年定制。元旦上具禮服乘輿率諸王以下詣堂子行禮。再詣太皇太后、皇太后宮行禮。然後陞殿受朝賀。凡朝儀必傳制。查明制。正、至皆不用。今同。中和韶樂。東班領樂官二人。歌工一人。樂工十四人。樂器。麾一。柷一。應鼓一。金鐘十六。琴二。瑟二。笙二。簫一。笛一。塤一。篪一。排簫一。搏拊一。西班官工同。樂器。玉磬十六。琴二。瑟二。簫一。笛一。塤一。篪一。排簫一。搏拊一。敔一。丹陛大樂。東西班領樂官各三人。共執杅看節次俳長四人。各歌工二人。樂工二十八人。樂器。各大鼓二。方響二。笙四。管四。笛四。雲鑼四。二架拍板一。杖鼓一。 按凡上出。先有導迎大樂。人數樂器未詳。拊以韋為之。實以穅。鼓屬也。以手搏之。故名。方響上圓下方。以銅為之。磬屬也。%官預設鹵簿儀仗於太和殿前。陳步輦於太和門外。大駕於午門外。馴象於大駕之南。仗馬於丹墀中道之左右。俱東西相向。教坊司設中和韶樂於太和殿檐下之東西丹陛。大樂於太和門內北向。禮部官設黃案於太和殿東檐下。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俱朝服齊集太和門。未入八分公以下文武各官俱朝服齊集午門外。禮部官捧王以下文武各官及直省文武各官並朝鮮各國所進表文各置表亭內。鑾儀%國家大朝賀三。元旦、冬至、萬壽。每當朝賀。鑾儀

辛卯。賜千叟宴於乾清宮。以憂勤誠敬之旨遍諭群臣。

大學士集部院大臣年七十以上十五人合成千歲。為上獻壽。因召六十以上八十以下大學士、九卿、翰林、科道七十人。文武有職官及致仕之員、近畿之民又六百六十人。宴於乾清宮。御製瑤章。命諸臣各依韻賦詩。詩成。名千叟宴詩。並繪圖以傳。是日宴畢。上御東煖閣。命大學士以下諸大臣進。皆賜眾坐。諭曰。今日天氣晴和。又值無事。朕躬亦甚安豫。與爾等閒談舊事。從來帝王任大責重。最為勞苦。享祚綿遠者甚少。他人不知為君難。輒崇奉佛釋。溺信仙道。荒湎酒色。朕自即位以來。實能絕此三者。故臨馭十年不意至二十年。二十年不意至三十、四十、五十年。五十年之後斷不存到六十年之想。今已六十一年矣。史冊所載人君壽至七十者不過三人。此皆朕之幸也。人君以一身臨天下。前後左右皆足熒惑其心。或大臣擅權。或婦女豫政。或閹寺專命。甚至偏聽私人。如天子門生之類。此非有英斷之才不能獨持綱領。杜絕弊端。然每見英斷之主往往果於殺戮。使朝臣不能保其朝夕。朕則待下寬恕。於諸大臣務期保全。故爾等俱耄耋安享富貴。得以功名終始。君臣相對。鬚髮蒼然。致足樂也。朕年少時自恃膂力過人。三百斤石上復置一石。手能舉之。馬上馳騁如飛。即馬或顛蹶。身躍立於地。未嘗沾泥土。今則雄氣已除矣。去年刻一圖書。用戒之在得四字。蓋深自知足耳。朕臨政年深。於軍務尤有灼見。往歲西陲用兵。傳言朕欲親征。以致劉蔭樞上摺勸阻。人臣批鱗直諫。原屬美事。不知兵有虛實。不可拘泥。如西賊騷擾邊外諸番。議者咸謂祗宜守邊。夫我兵不能救援諸番。則邊外部落勢必為賊所掩。此時而議守邊。庸有濟乎。去年臺灣反叛。人頗驚疑。朕知一時窮民激變。即當平定。並未令九卿議剿議撫。及督撫提督報捷奏至。克復之期不過七日間耳。先年朕親征噶爾丹時。曾作詩以志勝敵之略。大學士張英奏俟大捷後宣示於人。後噶爾丹授首。張英歎服豫算之神。朕於河務尤極留心。先年高、寶一帶地方俱被水淹。朕凡六次閱視河工。知之甚悉。諭張鵬翮云。爾但遵朕指示。河工自成。

既濟為分修官。督修者九月撤回。以張鵬翮代于成龍為河督。專任其事。至壬午四月。河工以次告成。康熙乙丑作延禧、永和、景陽三宮于宮內。是年滿漢大臣。其名見卷內者不載。外則吏部左侍郎勒什布、戶部左侍郎李永紹、禮部左侍郎薩哈布、王思軾、右侍郎羅瞻、景日笏、兵部左侍郎查克旦、右侍郎王度昭、刑部左侍郎阿錫鼐、右侍郎劉相、工部左侍郎郝林、右侍郎常壽、王懿、都察院副僉都御史牛鈕、伊忒滿、張大有、江蘩、鄒汝魯、通政司使傅善、陸經遠、左右通政黨古禮、潘錦、陳九恭、魏方泰、大理寺卿常泰、左右少卿顧爾泰、郭徽祚、任奕彌金。一時人物。特備志。%張鵬翮果恪遵朕訓。黃、淮安瀾二十餘年。令人不知泛溢之事。去秋河南武陟縣黃河口決堤。濫至山東張秋鎮。運道阻隔。朕繪圖指示。遣官堵塞。不日成功。張伯行議引沁水濟運。與朕意適合。後張鵬翮奏。地形高下。若引之。恐有遺患。遂停前議。朕以至公處事。初無成見。惟言之是耳。爾諸大臣從窮苦中來。今已富貴。或不能記憶。朕從富貴中來。惟恐小民艱難。故令各省督撫於地方事務不時奏聞。凡閭閻疾苦。莫不周知。又於他省來人。問以經過地方雨晴米價。令臣下時存一惟恐上聞之念。百姓地方受益不淺矣。朕教養天下六十餘年。官吏兵民感恩戴德。疆場之上武職拚命。綠旗兵一皆奮勇爭先。與滿洲無異。此本朝最好事也。朕今所治之天下即明代之天下。所居之宮殿即明代之宮殿。朕登極時。明代遺臣尚多能言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事甚詳。明時宮監多至數萬人。宮女至二萬人。今朕所使內侍及諸王所用太監不過七百人。宮眷妃嬪年長者已七十餘歲。所使之人總不過五百人而已。宮中如永壽、景陽等宮皆空閒無人居也。書生評論帝王每多苛刻。惟朱子最為公平。言金世宗行政果如此人言即堯舜矣。又朱子言讀書不要被書欺了。此言最妙。嘗見詩賦有鰲山百尺。今太和殿高不過百尺。鰲山安可置乎。大凡讀書人多尚虛文。又高自位置。前代諸儒惟朱子學問最大。性理內載朱子論鬼神性命。實能囊括釋道全藏。其云。為人須盡這箇人的道理。此言所包者廣。朕平日習聞贊頌之詞。地方每遇豐登。必歸美於朕。若遇荒歉。又誰諉乎。此皆虛套。朕所不取。總之。誠敬二字盡之最難。無論大事小事。能盡誠敬。必無差誤。為人能盡無欲害人之心。自然有福有壽。諸大臣年俱七十八十。在古雖為懸車之年。但朕同事日久。上下俱不忍相捨。諸大臣勿以年老求退。今日談深坐久。可各回安息。諸臣以次起。令內侍扶掖出宮。 按漢武帝、唐高祖、明太祖皆壽七十一。聖諭或謂此。沁水出上黨。至滎陽入黃河。自高而下也。康熙己巳、己卯、壬午、癸未、乙酉、丁亥上六次閱河。加以甲子祭孔林。南幸凡七至江浙。己卯春河高家堰以及邵伯鎮。屢堵屢潰。庚辰春命兵部尚書范承勳、工部尚書王鴻緒、吏部侍郎王掞、戶部侍郎田雯、兵部侍郎布雅努、刑部侍郎喻成龍、工部侍郎顧藻、副都御史壽鼐、王紳為督修官。起原任戶部尚書王日藻、左都御史董訥、兵部侍郎楊雍建、內閣學士李應薦、廣督朱弘祚、漕督馬世濟、安撫高承爵、陳汝器、浙撫金鋐、線一信、福撫宮夢仁、廣撫江有良、西撫王撫元、雲撫

甲午。上幸暢春苑。 【 一作園。】

苑在京師西北。上時駐蹕。計一歲之中幸熱河者半。餘駐暢春又三之二。內有澹寧居、淵鑒齋、露華樓。皆臨政所。韻松軒皇子讀書處。佩文齋貯書畫地。他如蒼然亭、清遠亭等處。未能悉詳。

命吏部科道考察六十年大計職官。

者革職。年老有疾者休致。不及浮躁者降調。貪酷者革職審擬。各官解任一年與到任未一年者免。軍政分操守、才能、功績、年貌四項。八法。龍鍾衰邁比老疾。輕佻率妄比浮躁。庸怯無能比不及罷免。贓私狼藉比貪。恣睢虐下比酷。敗倫傷化、行止有虧比不謹。至縱寇殃民、殺良冒功、淫擄焚掠、事干重大者特疏列參。另請處分。大計三年一次。軍政五年一次。其非屆大計軍政之期。每二年加舉劾一次。無則奏停。京察六年一次。雍正元年改為三年。Q成例。凡大計之年。各省於十月內具疏到京。十一月初一日赴通政司彙奏。吏部、吏科、都察院河南道御史各於次年正月十七日封門閱大計冊。冊內分四項。曰才、守、政、年。各填一字。而總列考語及功過於後。准卓異者引見。賜蟒服即陞。不謹罷

戶部進編審戶口。

康熙四十五年總計直省舊管人丁共二千四百九十八萬五千四十八丁口。丁徭銀三百二十九萬五千一百六兩零。米豆二萬三千七百六十六石零。每十年編審一次。除逃亡抵補外所增加賦。五十二年萬壽恩詔後來增丁永不加賦。祗編戶口入會典。是年之數未悉詳。雍正改元後編審遂未舉行。 按有糧則有丁。糧去而丁存。故編審則糧多者加丁。無糧者可以抵免。自攤丁之法立。窮民免累。而國賦無虧。此編審所以緩行。然不能十年一攤。後來窮者不盡免累。富者反多無丁。法當過糧則代丁攤於受糧之人。是在持籌者變通之耳。

始命滿漢監察御史巡察臺灣。

御史專稽察非常。整飭營務。不干預地方事。如有條奏。照本衙門例行。一年而替。如巡鹽例。後巡察同。乾隆元年後多省。而臺灣如故。凡巡察與督撫皆平行。

封皇三子和碩誠親王胤祉子弘晟、皇五子和碩恆親王胤祺子弘昇為世子。

今上登極。禮臣奏諸王子名應避同御諱一字。旨。此皆皇祖所賜名。不必避。臣民亦仍之。只去一點。

丁未。上行幸霸州。講春蒐。駐蹕南苑。

凡上巡幸。自親王以下各衙門派隨駕扈從官員。是日。鹵簿大駕樂器陳設。上出宮。午門鳴鐘。王以下公以上於金水橋兩旁排立。民公以下文武各官於午門外兩旁排立。駕至皆跪。候過隨行。不隨駕王以下都統以上送駕。候旨方回。隨駕護軍統領等統領兵馬。照旗次序分隊隨行。凡乘輿經過之地。先鴻臚寺傳諭。百里以內地方官率領本地鄉紳士民接於十里之外。本地鎮守滿漢官軍亦整齊隊伍接於十里之外。分文東武西。駕至跪迎。送駕亦如之。京師四面皆有海子。山水繞匯。建行宮為豫遊地。南苑一名南海子。在京師南二十里。方一百六十里。苑東晾鷹臺旁有三海子。元之舊也。明增治之。設四門。繞以周垣。畜養禽獸。籍海戶千餘守視。即上林苑也。今為門五。牆垣一萬九千八十五。每長一丈。每門設看守官兵太監。內糧莊五所。葉園五所。瓜園二所。馬館三處。牛圈四處。海戶一千六百人。屬奉宸院官職掌。上林官屬裁。其中宮殿未詳。上時駐蹕。多講武於晾鷹臺。自紅門而來。馳騁可五十里。紅門。苑之門也。帝王宮苑皆朱戶。 按明苑地東至白河。西至西山。南至武清。北至居庸。西南至渾河。皆禁不許圍獵。中有德壽寺。今為喇嘛結習地。玉皇閣供奉上帝。五帝陪列。皆禁地。五帝。周禮之青、赤、黃、白、黑五方帝也。羽流奉之。漢儒訓詁其號曰靈威仰、赤熛怒、白招拒、葉光紀、舍樞紐。其實一上帝耳。今不在祀典。

鎮海兵薛大有妻虞氏一產三男。

成例。民間一產三男俱存者。給布十疋。米五石。若男女並產及三女。不准行。

冰凌積水河決武陟馬家營、滎澤秦家廠隄工。漫溢至山東東阿之張秋、直隸長垣等地。

經筵講官禮部尚書蔡升元免。以工部尚書陳元龍為禮部尚書。兵部左侍郎李先復為工部尚書。左都御史黨阿賴罷。以正黃旗漢軍都統安泰為左都御史。

春二月丙辰朔。

戊午。上駐蹕趙北口。

在京師之南。有東西二淀。上水獵所。

鎮守澎臺總兵官陳策卒。

策由千總為淡水營守備。朱一貴亂。力保淡水。擒獲賊首范正文等。功加左都督。擢澎湖總兵。未數月卒。澎湖有三十島。孤懸海中。官軍所駐者止二十里許。一無所產。日用取資於臺。一遇風濤。往返動經月餘。一貴亂後。部議鎮臣移澎湖。以控制臺灣。督撫累言不便。是年五月得旨復還臺。

敕征西靖逆將軍吏部尚書富寧安、振武將軍都統祁禮德攻傅爾丹。進兵土兒番。乘機襲擊澤旺阿喇蒲坦。

上諭征西將軍祁禮德摺奏。澤旺阿喇蒲坦於去歲將沿界之人撤去。土兒番人移往哈喇沙兒。其阿爾泰、烏魯木齊等處無一哨汛。傳聞伊已身故。宜乘機襲擊。 按澤旺阿喇蒲坦。厄魯特噶爾丹之姪。踞波羅搭拉地。名衣立國。在雲南金沙江之西。最強盛。幅員之廣數千里。素與哈密為仇。以其舊臣服而後備藩於我也。遂縱兵取烏斯藏。以窺哈密。上命都統顏 【 後作延。】 信掛平逆將軍印。統尚書富寧安、提督師懿德等。合陝西、四川、雲南之師。克復藏地。繼命皇十四子胤禵往視師。屯三大營。以十五萬衛守之。蓋哈密為通諸番之咽喉。固哈密所以拒諸番。不得已而用兵也。烏斯藏即吐番。凡百餘種。散處河湟、江岷間。元時為郡縣。明洪武初。詔各俟舉故有官職者至京授職。自是番僧有封國師及王者。本朝皆請換敕印。修職貢。哈密古伊吾廬地。明永樂初設館。封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本朝請封貢奉朔。其地產美瓜。供御用。金沙江通麗江。懿德字秉如。陝西寧夏人。是年為鑾儀使。以目翳告歸。嘗提督江南。有賢聲。烏斯藏產異寶。其宮室、服飾、器具。中國帝王有不及也。側聞達賴喇嘛所居皆奇材異木。座旁設黃金塔二。七寶莊嚴。高丈餘。遭澤旺之難。失去一塔。朝廷代為修補。所費數十萬。鋪地以大紅瑪瑙。飲食器皿皆黃金。有五色蠶。吐五色絲。織成大錦。愈浣愈鮮明。中國所賜錦緞遜之。以時朝貢珍珠、珊瑚、寶石、各色氆氌、各色(毛)(毛)綿、各色(毛肖)(毛)、花褐布、花綿、慈獸皮梵袒紅等貴重之物。

甲子。上獵於材圈頭。

乙丑。上駐蹕玻璃。

琉球歲貢。

是年入貢諸國。皆照荷蘭例加增賞賜。以卹遠人。成例。貢期。琉球二年。朝鮮每年有年貢、節貢。安南三年。荷蘭五年。暹羅三年。土魯番五年。西番各寺皆三年。惟西洋以地遠未定貢期。順治元年設四譯館。館有十。曰。韃靼、女直、回回、緬甸、百譯、西番、高昌、西天竺、八百媳婦、暹羅。十五年。裁韃靼、女直二館。今向化日廣。國名、貢期未悉詳。 按明永樂初始設八館。有女直、韃靼。無八百、暹羅。百譯作百夷。蓋諸國各有字書。必加翻譯乃知。如朝鮮、安南、琉球諸國。疑與中華同文。回回、天竺、高昌皆西域國。西番即吐番烏斯藏等部是。暹羅在南海。百譯在滇西南。八百、緬甸皆其種類。韃靼部落不一。即前代之匈奴、突厥、契丹。女直。盛京北奉朔之蒙古也。

安南歲貢。

命核兩淮官商侵蝕加根課銀。

兩江總督常鼐索取兩淮規禮無厭。而巡鹽御史張應詔清廉。不遂其欲。乃乘總商賀節赴署。以草薦卷程庭倒控之。逼令誣服。因參應詔前任運使侵蝕加根銀三十二萬。節儀四萬八千兩。上令新巡鹽內閣學士魏廷珍核實。奏康熙三十四年始派餘銀十五萬兩。三十八年上南巡豁免。及織造曹寅、李煦更番歷任鹽差十年。又加織造銅觔等銀每年二十七萬餘兩。增至三十二萬。曹、李任滿。例應除之。後再命工部尚書李先復、通政司使圖蘭往理。雪應詔之枉。坐商人程庭等賠補。鼐尋卒。應詔內補御史。

乙亥。上回鑾。

丁丑。上駐蹕南苑。

嚴順天頂冒考試。

籍童生亦取同鄉官印結應考。五十卷取錄一卷。進取難則頂冒自禁。上從之。往例。教官、典史之子准於所在地方考試進取。解官移回本籍。雍正九年並禁止。其直省凡係冒籍者皆令移回。以示廓清。%各省士子在京。以冒宛、大商等籍入學中式為捷徑。刑部左侍郎王景曾請禁。上命移歸本籍。禮部議。嗣後順天商生員另編字號。取同鄉官印結入試。一百卷取中一卷。其商及

命內閣學士阿克敦、一等侍衛宗室佛倫往朝鮮。冊封國王李的弟延成君昑為世弟。

國王無子。奏本身甚弱。遂允所請。海外諸國惟朝鮮奉朔。凡詔誥與各省一體頒發。當太宗時。朝鮮先歸順。故職貢比於藩王。其國即高麗。明初國王王顓昏迷。眾推門下侍郎李成桂參國事。詔更號朝鮮。幅員東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從西北長白山發脈。南跨全羅。與中國薊遼對峙。遼瀋亦其故地。鴨綠江東之平壤城即箕子始封地也。相傳衣冠文物不異中華。論語而外。別有顏子。五經少易。往來擕帶者舟必覆。即熟復者歸必忘。特不解復聖之教何以獨流于海外。凡冊封出使外國正副使。給以蟒緞披領、麒麟補長褂、一品頂帶。以與國王敵體。回時仍用原品頂帶服飾。朝鮮音昭先。世多誤呼。附誌之。因近東方日出處得名。史記注以其國有汕水。故名汕水。未詳。又云鮮亦水名。古有三韓、百濟、新羅諸國。自宋、元後。朝鮮皆而有之。其國始大。按論語中止載顏子答問語。從未記其一言。竟另有其書歟。

臺灣叛逆賊首朱一貴等伏誅於京師。

一貴與脅從李勇、吳外、陳印、翁飛虎、王玉全、朱阿三等俱凌遲。杜會三與自行就撫之杜君英、陳福壽等減等立。其同宗有服之親。照叛逆例分別治罪。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臺灣南路木崗山後坑底地方匪類朱一貴等聚眾為亂。豎立大旗。上書大明討清大元帥朱。鎮臣歐陽凱聞變。遣兵撲滅。於南北二路失利。守備馬定國自刎。餘殺傷過半。凱親督兵往援。連敗賊眾。五月一日。賊四面蹂躪。凱力不支。沒於陣。副將許雲等皆殲焉。遂陷府治。廈門提督施世驃統大兵於十一日飛赴澎湖。以扼其吭。十六日攻進鹿耳門安平鎮。賊眾披靡。二十二日克復府治。賊走鳳山。世驃分遣署參將林秀、王萬化、游擊邊士偉等追入。南北二路賊多降附。閏六月初八日。鳳山居民獲一貴、勇等獻於林秀。臺灣復平。用兵之際。總督滿保駐師廈門。以為聲援。調遣將士。接濟軍需。故速成功。林秀時官游擊。世驃報功抑之。雍正三年。引見各省保舉武職。始慰前勞。擢參將。至總兵。臺灣東倚山。西薄海。北界紅毛雞籠城。與福州對峙。南則河沙磯近小琉球。周袤三千里。水陸之產咸備。明末海寇鄭芝龍出沒其中。歸明後。地為紅彝所據。及芝龍輔偽隆武。王師下浙閩。芝龍降。少子成功竄入海。集兵寇閩、粵。侵江、浙。順治十八年圍臺。敗荷蘭。遂有其地。偽永歷遣人封成功為延平郡王。至子經自稱招討大將軍。傳孫克塽。康熙癸亥入我版圖。封克塽漢軍公。三世僭亂三十八年。荷蘭一曰和蘭。即紅毛。其國船高三十丈。銃長二丈餘。發之洞石城。震數十里。中國傳其制。號大將軍。相傳之為用。石則震之而開。若入土一尺即不行。故行陣之間。機每向上。騎兵多受傷。而元史載西域人亦思馬因造炮攻襄陽。入地可七尺。兩存其說。以俟辨。餘詳後卷。

春三月丙戌朔。

上回宮跳神。

跳神。國制也。凡遠出者回。必享牲酬神。病愈亦然。滿洲之行此者。咸具饌以招親友。盡醉飽乃已。或云。即祀堂子所奉之鄧將軍者。鄧將軍相傳明鎮遼總兵。戕建州部而保護我太祖於孤幼中。故祀之等祖廟。一曰。其神主疾癘。疑用喇嘛治其事。 按跳神之舉。明亦有之。神宗時宮中每跳步。番經廠內官司之。英華殿、隆德殿、欽安殿皆供西番佛像。遇做好事則懸揚幡榜。內官皆戴番僧帽。紅袍黃領黃護腰。於隆德殿跳步。以其地加寬厚也。執經誦念者十餘人。裝韋馱像向北立一人。御馬監牽活牛、黑犬圍侍者十餘人。學習番經跳步者數十人。各戴方頂笠。穿五色大神袍。身披纓絡。一人在前吹大法螺。一人在後敲大鑼。餘持有柄員鼓。執彎槌擊之。緩急疏密各有節奏。按五色方位魚貫而進。視五方五色傘蓋下誦經跳舞焉。所供食皆用素。以奉佛故也。立監齊神如人大。盔甲器械皆真者。於本殿門安之。事畢收本廠庫。凡跳步或一晝夜。或三晝夜。圓滿掃砂。欽安一名玄極。前宮中大享天地所。英華在宮西北隅。奉九蓮菩薩御容。九蓮。神宗生母慈聖李太后也。素好佛。有言九蓮菩薩化身者。宮中遂以佛事之。因事類跳神。附載焉。本酌中志。酌中志明內監不合於魏忠賢罪謫者所作。紀宮禁事及忠賢出身與亂政諸惡最詳。世傳之。

丁亥。上幸暢春苑。

兵部議奏蕩平郭羅克善後事宜。設長司守之。

。堪領其職。籍其番蠻戶口姓名所管地方界址。並取永保無虞印甘各結。請旨從之。郭羅克內通陝之西寧、川之松潘。外連西海。為口外往來必由之地。其部落番人惟以掠奪為事。歷年受其荼毒。上令發兵進剿。一舉而歸命焉。鍾琪。陝西臨洮人。故四川督昇龍之子。以候選同知改授松潘游擊。陞永寧協副將。復藏有功。超擢今職。#四川提督岳鍾琪前領兵抵郭羅克交界。賊番伏兵對敵。敗之。追至中郭羅克納務等寨。連克一十九寨。斬首三百餘級。擒賊首酸他兒(虫豊)索布六戈。復督兵至上郭羅克等寨。該頭目旦增等將不法賊番首惡假磕、賊從格羅等二十二人縛獻軍門正法。率闔寨男婦老幼八百戶匍匐歸誠。朝議設土長官司管轄。以雜谷土司板第兒吉親叔囊索沙加布老成服

福建水師提督姚堂奏臺灣善後事宜。

一、澎湖總兵仍駐臺灣。一、臺灣鎮協標兵難以裁汰。一、臺灣道標兵宜歸臺鎮。一、臺灣府治宜建城郭。部議。澎湖總兵令其不時稽查臺灣。廈門道標兵裁歸臺協。分設南北要路。其臺鎮協標所裁兵丁仍舊設立。至臺灣在海外。無庸建城。臺灣鎮標三營及南北二路淡水等營共步兵四千九百九十名。安平副將水師兵二千五百名。雍正三年准巡臺御史禪濟布、景考詳奏。各營設馬兵三百名以備緩急。五年又准文武紳士捐立府治木柵周千八百丈。

天旱。命戶部開倉平糶。

派八旗官兵駐劄湯山馬圈。

浙閩總督覺羅滿保題薦征臺奏績職官。

水師千總董方赴廈門領餉。遇朱一貴倡亂。隨提臣施世驃與澎湖守備林亮為頭隊先鋒。於六十年五月十六日先奪險攻入鹿耳門。二十三日又於西港仔蘇歷甲地方大敗賊眾。克復臺灣。題補水師守備。又南澳鎮標守備呂猶麟、千總陳瑞俱於十九日在崑身奮勇殺賊。二十二日在西港仔大敗賊眾。克復臺灣。題補南澳游擊、守備。臺灣之北沿海。沙積為隄。名崑身。自大崑身至七崑身止。

癸卯。上萬壽聖節御殿受朝賀。

凡萬壽朝賀進表行禮如元旦例。遣官祭太廟後殿及東嶽、真武、城隍之神。不言前殿。上親祀於奉先也。各省大臣皆進方物。而江西巡撫王企靖所獻其名甚異。因備錄之。羅紋紙二十張。格爾莫斯一瓶。歌爾德濟德辣一瓶。德哩啞嘎一瓶。巴木撒木香避鳳巴爾沙摩一瓶。番紅花一瓶。巴爾白露一瓶。啞掛濟拿摩摩三瓶。金濟納一包。衣巴油二瓶。安利摩牛一包。蘇濟尼二瓶。甘佛蠟一座。巴爾加德哩一瓶。阿都爾則一瓶。西洋斑毛一匣。波囉額德一瓶。色路撒一包。沙璸香一瓶。達爾默的歌一瓶。翁文多哩歌一瓶。武瑪武一包。撒勒步路蠟一瓶。西洋琉璜一包。蘇爾佛助一盒。啞掛辣喜納一瓶。白辣濟多露我樂二瓶。皆異域之產。名仍國語。或傳寫誤錯。莫能詳譯矣。

設四川銅梁、岳池文廟儒學師生。

川省自明張獻忠之亂。國初人民彫散。爰有歸併之縣。重慶之定遠、銅梁、安居歸併合州。順慶之岳池歸併廣安州。幅員延亘至四五百里。今戶口繁滋。知州難於總理。六十年。總督年羹堯請以定遠仍歸合州。安居則歸銅梁。與岳池各設知縣、典史。因令二縣更設教職一人。入學各八名。此外歸併者。成都附郭之華陽歸併成都。雙流歸併新津。彰明歸併綿州。重慶之璧山歸併永州。大足歸併榮昌。武隆歸併涪州。夔州之大寧歸併奉節。大昌歸併巫山。新寧歸併梁山。潼川之安岳歸併樂至。嘉定之成遠歸併榮縣。其成都之彭縣、崇寧。眉州之彭山、青神。未詳所併。雍正七年後多復設。前歲乙酉。張獻忠謀襲西安。盡殺川人。以絕顧望。會計殺衛軍七十五萬。兵二十三萬。士民三十餘萬。丙戌元日。命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艾能奇分路捱戶草殺。五月上功。計殺男婦六千餘萬。其御營及二十一營總兵數無考。又殺己兵數十萬。川人殆盡。賊平。移湖廣民以實之。百年始將復舊。亦從古未有之殺戮。詳具毛西河後鑒錄。

兵部奏。征澤旺阿喇蒲坦陣亡將士前湖廣總督額倫特、侍衛色楞、副都統查理、四川提督康泰、涼州總兵康海、宣化總兵司九經。各予贈廕有差。

嘉祥生員梁心始百歲。

丙午。上詣西山祈雨。

戊申。京師得大雨。

上幸皇四子和碩雍親王園。

自六十年兩遇萬壽。雍親王皆奏請駕臨。奉觴演劇。以祝無疆。天顏每霽。向妃嬪稱孝養焉。

開軍前運米捐納例。

海寧海塘成。

塘以障海潮。前年崩潰。海鹽沙地將四十里。自是為東南鉅工。

署總督河道陳鵬年請定河工銓補官弁之制。以杜鑽營。

每道員、同知、通判、守備等官缺出。擇合例三員具題引見。候上欽點。千總雜職等官缺出。亦擇合例三員咨部驗看掣簽。從前河官缺出。督臣即保題蒞任。鵬年一切示公。後遂為例。河營兵用以防河。江南十河營。後增至二十。兵丁戰二守八。樁手下埽籤樁。力作更苦。得食戰餉也。先時每營統以守備。後緊要地亦設參、游。乾隆元年。准河南、山東河兵亦以戰二守八為制。 按河兵。食糧之河夫無所謂弓馬技勇者。隸總河標。

夏四月乙卯朔。

丙辰。復祈雨。

吏部尚書張鵬翮查勘河工。報堵塞張秋決口工竣。

詔增歷代帝王崇祀功臣配享。

上諭大學士等。朕披覽史冊。於前代帝王每加留意。書生但知譏評往事。前代帝王雖無過失。亦必刻意指摘。論列長短。無一人為帝王公言者。朕見每朝崇祀不過一二位。或廟享其子而不及其父。或配食其臣而不及其君。甚未允當。今宋、明諸儒尚以為宜祔孔廟者甚多。自古帝王從未有人奏請崇祀者。朕意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此外盡應入廟。即一二年者亦然。並應增從祀功臣。詳開奏聞。大學士馬齊等將歷朝帝王並功臣與入正統不入正統及被弒亡國者各開一摺。請上欽定。按明洪武四年。始命參考歷代聖帝賢王在中華安養人民者立廟合祀。共三十六主。六年。禮臣言內有父子祖孫相繼合祭。未安。應別立廟。故止祀創業之主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漢高祖、光武、隋文帝、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尋去周文王、唐高祖。又去隋文帝。止十六主。其餘二十主令有司春秋祭於陵寢。則商中宗、高宗、周文王、成王、康王、漢文帝、景帝、武帝、宣帝、魏文帝、隋文帝、唐高祖、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嘉靖二十四年。從給事中陳棐議。撤元世祖廟祀及侑饗木華黎五人。本朝順治二年增遼太祖、金太祖、世宗、元太祖、世祖、明太祖。共二十一位。而順治中。禮部尚書王崇簡曾建議更定廟祀。如商之中宗、高宗、周之成王、康王、漢之文帝、宋之仁宗、明之孝宗七君。宜百世祀。不當以成見格。部覆未行。廟凡五室。三皇一室。五帝一室。三代兩漢帝王一室。唐遼金四帝一室。宋元明四帝一室。每逢遣官致祭陵寢。二十一帝外與明略同。但有女媧氏。無漢武、唐宣、宋孝、理及隋文也。

詔卹故大學士熊賜履幼子志契、志夔。

上諭。大學士如李蔚、王熙、杜立德、張玉書、李光第、王頊齡等之子孫皆為職官。惟熊賜履居官清正。學問優贍。朕每念舊勞。不忘於懷。其長子有瘋疾。次子尚幼。熊賜履為試官。所取門生不下千人。身後竟無顧卹其家者。令諸臣扶助。以望成就。於是門生尚書王鴻緒等。非門生大學士王掞、王頊齡等助銀三千餘兩。命交江寧織造曹頫生息。給予用度。賜履字素九。號青樵。江南上元籍。湖廣孝感人。順治戊戌孫承恩榜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在相位最久。甲戌、丁丑、庚辰、癸未屢典會闈。卒諡文端。蔚號垣園。直隸高陽人。順治丙戌傅以漸榜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加太子太傅。立德字純一。直隸寶坻人。明崇禎癸未楊廷鑑榜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太傅。玉書字素存。江南丹徒人。順治辛丑馬世俊榜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貌不及中人。一生恬退和緩。在相位二十餘年。庚寅隨駕熱河卒。上為詩弔之。賜諡文貞。餘見後。志契字敷五。乾隆初。錄用為翰林院孔目。其長兄志伊近騃。文端歿後曾特旨召見。奏對含糊。命授編修歸里。凡科目例列榜首名。後不重載科分。兩朝同者繫年貌。餘亦省。

通政司使明安罷。以盛京刑部理事官圖蘭為通政司使。

丁卯上幸熱河避署。

熱河行宮在古北口外哈喇和屯。譯語曰烏城。屬永平府。治內有山曰磬錘。行宮之東偏為避暑山莊。進左門西行至萬壑松風。遙望磬錘。石壁插天。西嶺有亭曰錘峰落照。循石磴而下為晴碧亭。倚欄可以觀魚。循磴復上。夾水為隄。則芝徑雲隄也。北行折而東。長廊廣廈。門匾曰無暑清涼。則山莊之總稱也。前行一室。其形似舟。為雲帆月舫。再前一處。庭植金蓮花。榜曰金蓮映日。北有趵突泉。依山為湖。長橋臥波。曰雙湖夾鏡。曰長虹飲練。湖角皆植蓮花。又東北行。諸山泉水匯為大湖。湖中一島突兀。峰頂層樓則上帝閣。其下迴廊曲折。室宇清曠。顏曰天宇咸暢。循石磴而下。有泉瀉于石間。味如沆瀣。為風泉清聽。此外如滄浪嶼。如環碧。及後所載諸勝。大致倣杭州西湖。而湖中五十餘風景雅過之。奇花異木。幽谷懸崖。莫能盡述。王公大臣偶一賜遊。稱異數焉。再伏讀上御製集有三十六景詩。每詩有韻。與耕織四十六景詩。皆繪圖以傳。時以賜諸王大臣。其三十六景十錯見於御者不一。蓋分之各為一景。合之則共為一景。於四分皆相聯絡也。因彙載以志山莊之全勝。與雲漢天章照耀千古焉。熱河地既高廠。氣亦清朗。無蒙霧霾氛。柳宗元記所謂曠如也。四周秀嶺。十里澄湖。致有爽氣。雲山勝地之南有屋七楹。遂以煙波致爽顏其額焉。 【 右煙波致爽。】 夾水為隄。逶迤曲折。徑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雲煙。復若如意。有二橋通舟楫。 【 右芝徑雲隄。】 循芝徑北行。抄而稍東。過小山下。紅蓮滿渚。綠樹緣隄。面南夏屋軒廠。長廊聯絡。為無暑清涼。山爽朝來。水風微度。泠然善也。 【 右無暑清涼。】 入無暑清涼。轉西為延薰山館。楹宇守樸。不琢不雕。得山居雅致。啟北戶引清風。幾忘六月。 【 右延蕙山館。】 水清則芳。山靜則秀。此地泉甘水清。故擇其所宜。邃宇數十間。於焉誦讀。幾暇靜養。可以滌煩。可以悅性。作此自戒始終之意云。 【 右水芳岩秀。】 在無暑清涼之南。據高阜。臨深流。長松環翠。壑虛風度。如笙鏞迭奏聲。不數西河萬松嶺也。 【 右萬壑松風。】 進榛子峪。香草遍地。異花綴崖。夾嶺虯松蒼蔚。鳴鶴飛翔。登蓮瀛。臨崑圃。神怡心曠。洵仙人所都。不老之庭也。 【 右松鶴清越。】 萬壑松風之西。高樓北向。憑窗遠眺。林巒峰水。一望無極。氣象萬千。洵登臨大觀也。 【 右雲山勝地。】 澄泉繞石。迤西過泉源。盤岡紆嶺。有亭翼然出群山之巔。諸峰羅列。若揖若拱。天氣晴朗。數百里外巒光雲影。皆可遠矚。亭中長風四達。伏暑時蕭爽如秋。 【 右四面雲山。】 環山莊皆山也。山形至北尤高。亭之西北一峰峻出。勢陂陀而逶迤者。金山也。其東北一峰拔起。勢雄偉而崒嵂者。黑山也。兩峰翼抱。與茲亭相鼎峙焉。 【 右北枕雙峰。】 傑閣凌波。軒窗四出。朝霞初煥。林影錯繡。西山麗景入几席間。始登閣若履平地。急緣梯而降。方知上下樓也。 【 右西嶺晨霞。】 平岡之上。敞亭東向。諸峰橫列於前。夕陽西映。紅紫萬狀。似展黃公望浮嵐暖翠圖。有山矗然倚天。特作金碧色者。磬錘峰也。 【 右鍾峰落照。】 山莊之南。複嶺環拱。嶺上積雪。經時不消。於北亭遙望。皓潔凝映。晴日朝鮮。瓊瑤失素。蛾眉明月。西崑閭風。差足比擬。 【 右南山積雪。】 入梨樹峪。過三岔口。循澗西行。可里許。依崖架屋。曲廊上下。層閣參差。翠嶺作屏。梨花萬樹。微雲淡月時。清景尤絕。 【 右梨花伴月。】 碧溪清淺。隨石盤折。流為小池。藕花無數。綠葉高低。每新雨初過。平隄水足。落紅波面。貼貼如泛杯。蘭亭觴詠。無此天趣。 【 右曲水荷香。】 兩峰之間。流泉潏潏。微風披拂。滴石作琴筑聲。與鶴鳴松韻相應。泉味甘馨。怡神養壽。恰合章孝標松下泉詩。注瓶雲母滑。睹石茯苓香。 【 右風泉清聽。】 清流素練。綠岫長林。好鳥枝頭。遊魚波際。無非天適。會心處在南華秋水矣。 【 右濠濮間想。】 湖中一山突兀。頂有平臺。架屋三楹。即上帝閣也。仰接層霄。俯臨碧水。如登妙高台上。北固煙雲。海門風月。皆歸一覽。 【 右笑宇咸暢。】 曲水之南。過小阜。有水自宮牆外流入。蓋湯泉餘波也。噴薄直下。層石齒齒。如漱玉液。飛珠濺沫。猶帶雲蒸霞蔚之勢。 【 右暖溜晴波。】 獅徑之北。岡嶺蜿蜒數里。翠崖如壁。下流泉。水靜溪深。尋源徙倚。詠朱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之句。悠然有會。 【 右泉源石壁。】 北嶺多楓。葉茂而美蔭。其色油然。不減梧桐、芭蕉也。疏窗掩映。虛涼自生。蘿蔦交枝。垂掛崖畔。水似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奇境在戶牖間矣。 【 右青楓綠嶼。】 甫田叢樾之西。夏木千章。濃陰數里。晨曦始旭。宿露未晞。黃鳥好音。與薰風相和。流聲逸韻。山中一部笙簧也。 【 右鶯囀喬木。】 曲水之東開涼軒。前後臨池。植重疊千葉諸名種。翠蓋凌波。朱房含露。流風冉冉。芳氣竟谷。 【 右香遠益清。】 廣庭數畝。植金蓮花萬本。枝葉高挺。花面圓徑二寸餘。日光照射。精彩煥目。登樓下視。直作黃金布地觀。 【 右金蓮映日。】 北為趵突泉。湧地觱沸。西為瀑布。銀河倒瀉。晶簾映崖。微風斜捲。珠璣散空。前後池塘。白蓮萬朵。花芬泉響。直入廬山勝境矣。 【 右遠近泉聲。】 臨水倣舟形為閣。廣一室。袤數倍之。周以石欄。疏窗掩映。宛如駕輕雲。浮明月。上有樓。可登眺。亦如舵樓也。 【 右雲帆月舫。】 二里許。蒼苔紫蘚。豐草灌木。極似范圖畫。 【 右芳渚臨流。】µ亭臨曲渚。巨石枕流。湖水自長橋瀉出。至此折而南行。亭左右岸石天成。 關口之南。有室東向。緣波下望。綠樹為田。青峰如渚。川流溶溶。白雲冶冶。不知孰為雲孰為水也。由長橋而渡。疑入四明山中。一徑分過雲南北。 【 右雲容水態。】 亭南臨石池。西二里許為泉。源源自石罅出。截架鳴簹。依山引流。曲折而至。雨後谿壑奔注。各作石堰。以遏流泥沙。故池水常澄澈可鑒。 【 右澄泉繞石。】 如意洲之後。小亭臨湖。湖水清漣澈底。北面層巒重掩。雲簇濤湧。特開屏障。扁舟過此。輒為流連。正如韋應物詩云。碧泉交幽絕。賞愛未能去。 【 右澄波疊障。】 遠近泉聲而南。渡石步。有亭東向。倚山臨流。溪水清澈。修鱗銜尾。荇藻交枝。歷歷可數。溪邊有平石。可坐以垂釣。 【 右石磯觀魚。】 後楹依嶺。三面臨湖。廊廡周遮。隨山高下。波光嵐影。變化煙雲。佳景無邊。令人應接不暇。 【 右鏡水雲岑。】 山中諸泉。從板橋流出。匯為一湖。在石橋之右。復從石橋下注。放為大湖。兩湖相連。阻以長隄。猶西湖之裏外湖也。 【 右雙湖夾鏡。】 湖光澄碧。一橋臥波。橋南種敖漢荷花萬枝。間以內地白蓮。錦錯霞變。清芬襲人。蘇舜欽垂虹橋詩謂如玉宮銀界。徒虛語耳。 【 右長虹飲練。】 流杯亭之北。瓜圃之西南。平原如掌。豐草茂木。麇麂雉兔。交牣其間。秋涼弓勁。合烝徒行步圍試獵場選地。 【 右甫田叢樾。】 雲無心而出岫。水不舍而長流。造物之無盡藏也。杜甫詩云。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斯言深有體驗。 【 右水流雲在。】 按古北口外至哈喇和屯。其初行六十里方達樺榆溝。再兩程乃至熱河。上特開天橋嶺。兩地相距只十餘里。沿途皆有行宮。乾隆五年今上復修秋獮之制。以練軍容。慎郡王扈從作詩紀程。大駕歷懷柔、密雲、九松山、石匣、遙亭、南天門。出古北口。歷兩間房、青石梁、長山谷、噶喇和屯。至喀喇和屯。則熱河也。再北歷小瑩、波羅和屯、張三營、十八兒臺、準烏喇岱、杜默特烏喇岱、波羅哈司臺、巴顏呵落、鄂羅綽克、哈達孫即圖、哈達朱納哈岱等地。及回鑾則聖祖昔日行圍處也。當聖祖時。諸王扈蹕皆有園。在熱河行宮旁。慎郡王。聖祖二十一子。名允禧。雍正八年封貝子。晉貝勒。乾隆初至郡王。與今上同庚。少同學。為人尚風節。樂交寒素。號紫瓊 【 岩名】 道人。常作陳恪勤 【 鵬年】 、趙端毅 【 申喬】 、沈繹堂 【 荃】 、王阮亭 【 士禎】 、查二瞻 【 士標】 、王石谷 【 翬】 六君詠。蓋王兼詩書畫三長。故詠及沈、王諸人。陳、趙為名臣。首致慕向意。其熱河恭紀云。珠宮翠館似瑤池。曾記當年避暑時。沼殿遙分溫谷水。山花都作上林枝。風雲拱極皆呈瑞。魚鳥啣恩亦自嬉。秋獮回鑾來駐蹕。太平遊幸頌重熙。過恆王故園云。紫霞朱帳噴香猊。歌舞頻看落月低。廢井水乾黃葉滿。危樓人去白雲棲。風流一歇成長往。花何堪見舊題。繫馬空庭清淚灑。殘衰艸兩凄其。過誠隱郡王故園云。碧泉丹障白雲隈。竹閣松樓取次開。燈月光中看妙伎。風花香裏送春杯。千山獵騎貔貅陣。五夜歌鐘錦繡堆。翡翠不來鸚鵡去。橫塘煙雨長蒿萊。今昔之殊。感慨係之。則二王物故久矣。恆王襲爵子曰弘旺。誠王降爵見後。

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胤禵隨駕至清河太平莊。辭赴甘州軍。

大將軍於六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陛見至京。上命誠親王、雍親王領內大臣郊迎。當時詔旨奏章悉稱大將軍王。凡大將軍印收貯內閣。命將則授以行。如所征與印文名義不符。另撰鑄給。師旋繳內閣。清河由關外入開原。合諸水以達關內。通武清、三河等地。在京城北境。

戊辰。上駐蹕馬圈。

己巳。上駐蹕湯山。

庚午。上駐蹕南石槽。

易州民徐德金妻張氏一產三男。

命再議歷代帝王崇祀、功臣配享。

上以大學士等所議應崇祀之處尚有未詳。復降諭。明代甚近。朕少時嘗聞故舊宦官云。愍帝無大過惡。萬歷、泰昌、天啟時國勢已壞。至於愍帝雖勵精圖治。終無能補救。故愍帝不可與於亡國之列。萬歷、泰昌、天啟不應崇祀。至於配享之功臣。大概開國元勳居多。如明之徐達不過一草莽武夫。劉基乃元之進士。皆遭遇其時。得以成功。遂居配享之列。或治世之臣輔佐太平有功君國者。反不得列於配享。此皆未為允當。大學士會同九卿等從容分別確議具奏。明崇禎帝甲申五月。我朝以明臣中允李明睿為禮部左侍郎。議故君后諡號。議上曰懷宗端皇帝。后曰烈皇后。以與朝諡前代之君理不稱宗。後禮臣具奏。改為莊烈愍皇帝。至思宗烈皇帝則偽弘光所諡。國初人文集多誤稱。或曰莊烈陵固名思陵也。

始令漕運總督親催糧艘赴通。

往例。府佐貳、衛千總領運。今定例。糧道押運過淮。總漕督運交通。使沿途員弁不得侵蝕。旗丁不致生事。世宗登極後專其事於糧道。而每年遣御史分巡沿途漕務。著為令。 按糧運之費。每年治理河工。修造船隻。雇募水手縴夫一切官役俸工。論者謂約糧一石。當費銀六兩餘。而後達倉。凡官祿兵糧皆取於此。其供御膳曰御稻米。出京師西山。顆粒長巨味香。更有一種可長成樹。每年結實。其色鮮紅。品又在御稻上。是年冬曾以示大臣分賜之。則往籍所聞者。乃種於御苑。一云樹上天生者。白如粘米。與硃紅分兩種。

辛巳。上至熱河行宮駐蹕。

江蘇巡撫吳存禮題免上元等處六十年旱災地丁銀七十五萬四千五百兩有奇。米豆一萬一千七百餘石。

軍前效力詹事府正詹事王奕清奏捐銀萬兩回京省親。兼以老病乞恩。不報。

大學士王掞於六十年冬請上復立廢東宮胤礽為太子。諸御史連名陳奏。上怒。嚴旨切責。俱謫軍前。奕清代父效力。御史知名者陶彝。任坪、范長發、孫紹曾、高玢、吳鎬、高怡、范允、陳嘉猷、王允晉諸人。東宮再廢。疏請復立者。始則大理寺勞之辨忤旨。發刑部杖四十削籍。時年逾七十。繼之編修朱天保處極刑。父坐枷示。家口籍沒。在己亥年。於是知聖意殆不可回。之辨字書升。號介嚴。浙江石門人。康熙甲辰嚴我斯榜進士。天保奉天正紅旗人。康熙癸巳王敬銘榜進士。

起前大理寺卿李敏啟以原官。

詔安南國王黎惟祹照舊聽各商往販黃銅。

定督撫提鎮保題官弁之制。

上諭。在京職官皆易知賢否。外省保題之官非所深悉。其河工、臺灣、廣西、雲南極□之道府以下雜職教官以上仍舊保題。至增添之缺並條奏交與督撫。保題之缺永行停止。武職副參游都守各官。仍遵中樞考定例揀選敘缺相當題補。其餘督撫提鎮請增請調補永行停止。廣西慶、思、南、太諸府地處煙瘴。凡出缺。取附近之員蒞任已久服習水土者調補。此定制也。

京師山東得雨。

敕征西副將軍阿爾納統領官兵自哈喇河 【 黑河番語哈喇果爾。】 移駐阿克塔斯。謹加防範。

夏五月乙酉朔。

上駐蹕熱河。

定捐納郎中道府以下官初任試俸三年方實授陞轉。著為令。

丁亥。總督漕運施世綸卒。

世綸號潯江。福建晉江人。由廕生授泰州牧。晉揚州守。歷順天府尹。總督倉場。至今職。皆由聖心特簡。不假薦舉。所在清介著聲。貌甚寢。耳缺其半。父烺字琢公。少為海寇鄭成功將。來歸。官至太子太保靖海將軍。平臺灣。封靖海侯。世襲罔替。卒諡襄壯。子八人。世范襲爵在京。世驃鎮廈門。平朱一貴亂。六十年八月卒。贈太子少保。世綸遺本乞歸葬廈門。依烺墓旁。從之。

癸巳。夏至。有事於方澤。

暹羅歲貢請通海。

上命伊國用夾板船往交貿易。准糶米十萬石於廣東、浙、閩。免其抽稅。民船仍禁阻。 按海禁因臺灣之變而嚴。

禮部尚書賴都罷。

督學浙江翰林院侍講馬豫題旌遂安監生方引決妻毛氏貞烈。

氏適引決。結褵五日夫亡。登樓墜地、吞金皆不死。迨扶柩而南。爰立後嗣。守節十載。夫柩既葬。絕粒九日卒。 按康熙六年。准民婦三十歲以前守節至五十歲以後照例旌表。十四年。准節婦已經核實在部者雖病故亦得旌表。二十九年停夫亡死節旌表。五十五年。正紅旗護軍六格聘絕色之女。夫故。往夫家守節三年。以身殉。禮臣請旨。詔照例旌表。迨雍正九年又准守節合例。巳亡故者概得補旌。乾隆初。更准青年守節未至五十亡故者並予旌表。每年八月彙題。竊意烈由一時血性。節屬一世幽貞。烈易而節難。烈顯而節隱。集中所載。從其顯者。若守志不嫁。不勝詳矣。

己酉。命京師祈雨。

詔輕罪人犯循例寬釋。以待秋涼。

夏六月甲寅朔。

上駐蹕熱河。

京師再祈雨。

癸亥。總督直隸世襲一等精奇尼哈番趙弘燮卒。御製詩弔之。賜諡肅敏。

淚零。不畏刁頑事反覆。欲圖鎖鑰務精明。官方無愧愴懷切。鉞節空懸攬轡情。命七王世子往奠茶酒。行三叩首禮。舉哀而出。弘燮字公亮。陝西定邊縣人。故勇略將軍良棟之嫡子。遍歷文武。至總督。在任逾十年。子之璧襲世職。#御詩。四十餘年輔近京。旗民稱善政和平。保全終始君恩重。奄逝徬徨

定陷臺逃職各官罪。

廈門道梁文烜、同知王禮、臺灣令吳觀域、諸羅令朱夔立決。知府王珍已故。戮屍。臺灣丞馮迪、典史王定國、諸羅典史張青遠秋後處決。

令盛京沿海毋禁民販。

盛京所轄。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蒙古邊二百六十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二千餘里。界朝鮮。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飛牙喀四千餘里。西北至九官臺邊門四百五十餘里。界蒙古。約東西廣五千一百餘里。南北袤一千餘里。而東南西北其數倍於西。本朝發祥建州。及得瀋陽。遂定都焉。開原之東為長白山。橫亘千里。高二百里。上有潭。周八十里。其水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山下四時泥濘。阻人往來。歲時遙祭而已。烏喇在盛京東北八百二十餘里。順治十年。改衛置郡邑。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除遼陽府名。以瀋陽為奉天府。康熙元年。改鎮守奉天與寧古塔章京為將軍。三年。錦州改為錦縣。又於奉天設承德、蓋平、開原、鐵嶺四縣。遼陽改為州。混同江在寧古塔北六百里。界蒙古。其水北流五國城。合松花江入海。五國城在開原之極北。鴨綠江在盛京東南。界朝鮮。其水西南入海。從前奉天將軍所轄。東至興京邊二百八十餘里。界烏喇。西至山海關八百餘里。南至金州沿海界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邊二百六十餘里。界蒙古。東南至鎮江城五百四十餘里。界朝鮮。東北至開原之威遠堡二百三十餘里。界烏喇。其西南、西北同前盛京。寧古塔在盛京東一千三百五十餘里。船廠東五百四十餘里。從前將軍所轄。東至海三千餘里。西至開原之威遠堡五百九十餘里。界奉天。南至長白山一千三百餘里。界朝鮮。北至法忒哈邊 【 即混同江】 六百餘里。界蒙古。後又增設黑龍江、歸化城二將軍。以分奉天、寧古之任。黑龍江一名愛渾城。在烏喇東北。自黑龍江東北至牙爾薩城有二千餘里。自牙爾薩城至老鎗地方名泥木七城有一千五百餘里。折中為額勒姑納地。係於蒙古分界。立碑於此。 按金史云。混同江亦號黑龍江。俗所謂白山黑水。以在長白下也。歸化城則在盛京西南。與薊鎮、宣府邊外接壤。屬今山西朔平府。側聞北海之濱有國名魚皮。廬舍服食皆資於魚。不產五穀。亦難畜牧。每至冬月。海水亦冰。居人乏食。則冰忽迸開。魚躍於岸。變為獐鹿等物。以濟食用。去奉天尚數千里。則蒙古以北往籍所不見者正多也。附志之。一云于興京為近。見明黃道周奏疏。

浙江巡撫屠沂病免。

沂字艾山。湖廣孝感人。甲戌胡任輿榜進士。戊子江南庚子順天兩主鄉試。稱得士。

臨川民馮一元百歲。

廣西道監察御史陳時夏奏平米錢價值之法。

上見時夏奏摺。召至行宮諭云。米價騰貴。因漕船不到。回奏。皇上發好米五萬石。糶與民間。買米俱用錢。再於八月放錢糧時。將錢配搭支放。自然價落。錢亦充足。從之。

效力軍前原川陝總督鄂海貪污削籍。限追贓款。籍其家人魏二財產入官。

秋七月甲申朔。

上駐蹕熱河。

乙酉。河北臨漳。

分類字錦告成。

總裁何焯書成而卒。詔贈侍讀學士。焯字屺瞻。江南長洲人。癸未欽賜進士。授編修。以交結皇八子革職留館者十餘年。有文名。操選政。批摘瑕疵。不遺餘力。每取怨於當時。恃才傲物而又奔競人也。凡進書。禮部、鴻臚寺官安置表案於太和門丹墀之東。安置書案於太和門丹墀正中。排設書亭、表亭於纂修館前。王以下文武各官穿朝服於常朝處齊集。監修、總裁及纂修等官朝服於館前齊集。監修、總裁捧表置綵亭內。纂修官捧書置綵亭內。鴻臚寺官引監修、總裁及纂修等官於亭前行一跪三叩頭禮畢。校尉畀亭。書亭在前。表亭在後。作樂。以次由金水橋中道入。監修、總裁及纂修等官後隨。由左橋入。齊集。王以下各官引置金水橋前。跪候過。鳴贊亦跪候過。引王等至丹陛上兩旁排立。各官在原班排立。綵亭至太和門丹墀下。監修、總裁官自表亭內捧表。由東階升。置于表案上。仍由東階下。纂修官自書亭內捧書。由中階上。安置正中案上。由東階下。鴻臚寺官奏請皇上升座。上出宮。照常作樂。陞座樂止。鳴鞭。鴻臚寺官贊進書。作樂。侍御舉書表案置於殿內正中。以次排設。監修等官進書畢。樂止。退至行禮處立。鳴贊官贊跪贊進表。監修、總裁及纂修等官皆向上跪。宣讀官由表案上將表文捧取宣讀。宣畢作樂。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於東旁立。樂止。鳴贊官贊王以下文武各官俱跪。將諸王大臣慶賀表文至前跪奏畢。作樂。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退至原班立。樂止。鳴贊官贊有制。王以下文武各官皆跪。鳴贊官宣制詞訖。作樂。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畢。樂止。王以下公以上俱進太和門內坐。各官在金水橋前分具列坐領茶畢。作樂。上還宮。樂止。王以下各退。太監將書案舉起送內。監修、總裁及纂修等官隨後。送至乾清門。乃退。

御試行在隨駕三十三人詩文。

詩題萬家煙火隨民便。文題上天之載無聲無臭。欽取一等五人。原庶吉士傅敏。舉人徐覺民。貢生成禧。翰林院侍讀王國棟。主事色舍立。次等三人。監生孫廷樞。侍衛趙弘濟。員外郎顧琮。字取一人。侍衛崔起潛。皆旗人。

賜編修沈宗敬詩扇。

宗敬字恪亭。江南華亭人。戊辰沈廷文榜進士。告假於家者二十餘年。素善畫。每稱旨。即於所進扇親灑宸翰賜之。父荃。號繹堂。順治壬辰探花。書法為上所重。仕終正詹。諡文恪。詹事之有諡自荃始。

留鎮西藏兵。敕署四川巡撫尚書塞爾圖前往統轄。以翰林院掌院學士蔡珽為四川巡撫。

議政大臣奏。辦事西藏東川知事石如金稱。於駐劄喇嘛達爾齊毋藏布咨文籌看在藏官兵不睦。因護國公策旺諾爾布柔善。以致副都統常陵、翰林院侍讀學士滿都、員外郎巴忒馬等恣意胡為。年羹堯聽信奏請撤兵。查西藏地方被澤旺阿拉蒲坦潛令策林敦多布取藏。殺害喇藏。殘害圖白忒、湯古忒等。皇上遣大將軍王往木魯烏蘇會兵安藏。拯救圖白忒、湯古忒、唐古時等性命。不可不留兵固守。亦並無生事不睦之處。年羹堯越分管理。應嚴行議罪。上令滿都、巴忒馬、石如金、達爾齊毋藏布一同由西寧撤回。西安布政使塔林進藏。跟隨將軍印務署川撫塞爾圖進藏管轄綠旗兵丁。同策旺諾爾布協助治事。塔兒寺在西寧邊內。青海羌王奉旨共尊胡必拉漢在此寺中。胡必拉漢即未受封之達賴喇嘛也。拉藏殺大護法第巴請旨。又尊一達賴喇嘛立於藏中。自為大護法。其衣立國測罔阿完布嘆遣其姪測稜敦多布殺拉藏。廢拉藏所立之達賴拉馬。並謂塔兒寺之胡必拉漢皆非真正活佛。立後藏班禪主黃教。遂與中朝抗拒。此出原廣東巡撫效力軍前法海所紀事。其名字譯寫互異。兩存之。達賴喇嘛之號自元明已有之。萬歷七年。烏斯藏鎖南堅錯求通貢。堅錯即闡化王達賴喇嘛也。號活佛。以傳經說法戒淫殺為諸國所尊。禮佛輪迴轉法功德世界佛大國師。五年。套寇黃臺吉俺答迎堅錯西海上飲長生水。俺答所從部落數十萬人奉堅錯教。無淫逞者。其尊崇如此。蓋諸番以僧主國事。朝廷錫以封號敕印。即奉約章。修職貢。故會典皆載各寺名。僧有國師、禪師、都總、喇嘛之別。印有鍍金、銀、銅、象牙、圖章之異。敕有敕書、誥命、宣諭、劄付之分。亦多踵明制。

命衝安藏在事有功官弁。

上諭。原定西將軍噶爾弼等遵朕指授。率領官兵往從古用兵未到險絕之域。俱各奮勵。由拉里路進兵克取之員。從前所領之銀。免其扣取。在事將軍以下兵丁以上。令總督年羹堯分作三等議。羹堯以廣南守蔡起俊、開化同知丁棟成、永寧道遲維臺、順慶守馬世楙、東川守石如金、岳州同知王國相、保寧守安定昌、成都同知王洵、嘉定牧李弘澤、邛州守周元勳、合州牧張植、鳳翔守金德蔚等以及武臣百餘人奏聞。爾弼是時以託病規避免、後為奉天將軍。卒於官。世宗命革職以彰國憲。

賜提督福建陸路總兵官穆廷栻諡清恪。

廷栻字公符。直隸山海縣人。由丁未武進士選侍衛。歷官至江南提督。調福建。卒於官。本朝易名之典。在內一二品官奏請外。非實有政績奉旨予諡。不得奏請。故有褒無貶。至官品未高而侍從有勞或死勤事者則出自特恩。凡諡號。皇帝十七字。皇后十三字。皇妃、東宮妃二字。親王一字。郡王二字。文武大臣亦二字。定制也。

秋八月甲寅朔。

上駐蹕熱河。

乙卯。上行圍哨鹿。

哨鹿。講武事也。每年白露後上必親行。近御者著黃馬褂。善射獵者著白馬褂。哨鹿人戴鹿角。衣獺皮。用木作哨器。長二尺許。效鹿聲呼鹿。蓋麋性淫。凡聞他麋聲。即相奔聚。至則獵取之。行圍之制。軍騎分左右。鱗次前行數十百里。乃圓轉合櫳。各向內馳。漸束而小之。百里之獸。駢集于中矣。獵將盡。開一門。廣半里許。以逸其餘。遼金時名大打圍。而世所用門槍。因行圍得名。其分合以為標準也。

辛酉。上自行圍回鑾。駐蹕八里臺。

乙丑。上駐蹕波羅河屯。賜石匣副將楊謙御製山莊晚眺詩。

御詩。島嶼堪圖畫。溪橋宛自成。池邊樹影接。窗外月華生。鳥類巢簷下。群獐伏地平。無知知化德。推擴至民情。引首曰坦蕩蕩。陰陽文二御章曰七旬清健。戒之在得。皆新製也。謙。江南江都籍回回人。康熙乙酉、丙戌武解狀兩元。進方物至行在。上命射。連中四矢。上喜曰不負欽定狀元。弟凱。亦武進士。有詩才。改纂修武英殿。雍正紀元後仍晉武階。至湖廣提督。

旌福建烈女閩縣湯荷官、武平何貞玉、臺灣黃器娘。

荷官聞夫訃奔喪。營墳告竣。遠逾九載。投繯而死。貞玉與器娘皆甫聞夫沒。一絕粒。一自縊。巡撫呂猶龍彙題請旌。

原福建陸路提督謫發阿爾泰軍前藍理卒。詔寬免贓罪。放歸其妻子。

理字儀山。福建漳浦人。當鄭氏據臺灣。朝廷命康親王率將軍賴塔等討之。理以副將隨大軍克平其地。有血戰功。後以罪謫軍前。籍其家口入旗。上念前勞績。於沒後從典。

河再決馬家營。

秋九月癸未朔。

甲申。上駐蹕熱河行宮。

署山西巡撫內閣學士德□題旌臨汾民魏大訓孝行。

浙閩總督覺羅滿保題核陷臺將弁功罪。

疏言。臺灣鎮遊擊劉得紫被擒不屈。絕食七日。拘禁五十餘日。把總吳益戰死復甦。被擒不屈。千總馬雲驥襲捷入山招集。固險自守。把總吳德化、李信、陳宋無汛守之責。俱未割辮。守備張成、把總黃道隆等亦未割辮。然不能殺賊致命。均准復職。把總陳雲、韓升等皆為勢力難支。雖割辮尚未授職。把總周應瑞、千總康朝功、何泰皆係割辮為僧。均照例革職。把總張文學。賊起崗山。首失汛地。千總阮欽被江國倫獲去。用作隨從。南路把總李興隆等降門賊。均照反叛例斬。千總陳徽、把總鄭高招集義勇攻復山營。澎湖千總李耀國助戰受傷。金門千總陳賢、劉師均等亦戰敗逃回。未陷賊營。令其照舊供職。

上自熱河回鑾。

丁未。上駐蹕么亭。

己酉。上駐蹕湯山。受在京百官朝。

按永平之灤州有五湯泉。圍山其一。上常臨浴。謂之坐湯。建行宮八景。所謂圍山聖泉也。圍山疑即湯山。會典載遵化州、宣化赤城皆有湯泉。上亦嘗行幸。又順德之沙河亦有之。凡有瘡癤。浴以湯泉即愈。或云下有硫黃。故其水溫。且作硫黃氣。所以能治瘍。而引以灌稻畦更茂。理有不可解者。

辛亥。上幸暢春苑。

命議鼓鑄流通之法。

上諭大學士馬齊等。朕臨御寰區。時以民生為念。凡各省將軍督撫提鎮差遣進摺人及從外來者。必詢問雨暘收穫與米糧物價。近聞京師制錢之價甚貴。今年五月間以錢價漸長。故將兵丁月餉銀錢兼放。至今尚未得平。昔年錢價亦曾騰貴。時科爾坤為戶部尚書。奏請鼓鑄小錢。將大錢停止鼓鑄。後以大錢漸少。錢價又貴。不能流通。九卿復請鼓鑄大錢。將小錢銷毀。朕以小錢行之已久。驟用大錢。未知於民有無利益。令暫大小兼用。行之一年再定。且令每季奏聞。錢價並未增添。百姓亦甚便利。朕所降諭旨俱有記注可驗也。從前商人辦買銅觔時。錢價尚平。自趙申喬奏請交八省督撫採買。以致遲緩。朕以採買始交八省。從寬免其治罪。後雖陸續解至。不能全到。有誤鼓鑄。銅觔少則鼓鑄。鼓鑄則錢少價貴矣。凡事不可執一。須隨時立法。鼓鑄一事。屢經更改。錢價何故驟貴。如何使之得平。九卿詹事科道會同確議。並可否大小兼用具奏。蓋買銅之費於各關稅銀及四省蘆課內支用。寶源局鼓鑄。康熙二十三年定每月二卯。每卯鑄銅五萬觔。每歲共鑄銅一百二十萬觔。五十三年更制每年定限三十六卯。按泉貨流行。惟兵餉可以及遠。然解運有費。亦不能遍及。故兩廣以嶺隔。猶用唐宋錢。莫禁也。督撫採買派於各知府任之。多以遲緩賠累。乾隆六年後仍屬銅商承辦。

冬十月癸丑朔。

乙卯。上進大內。

丙辰。跳神。

丁巳。上御殿受朝。

江蘇巡撫吳存禮題旌上元兵李順妻林氏、吳縣儒童吳其機聘妻戴氏夫亡殉節。

命議虧空完補之法。

上諭大學士馬齊等。朕臨御天下六十餘年。年至古稀。幼時猶及見太祖、太宗所用舊人及明大臣內監。閱歷世務。既久且多。且性好讀書。講求治理。凡事變易。皆難預定。惟和平公正。因時制宜。不可預執一見。故夫子云。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朕宵旰憂勞。無刻不以民生為念。凡政事利弊。必推求其故。今天下錢糧。各省皆有虧空。而陝西為甚。其所以致此者。皆有根源。諸人未嘗一言及之。蓋自用兵以來。大軍經過之地。領兵之人。督撫皆助其鞍馬衣服。州縣等官食物供應。不無煩費。倉卒應付。不能不動用官銀。及兵回之日。又各給兵丁馬匹銀兩。即如川、陝回京之兵。中途所得。過於正項。又各官捐助軍需動以萬計。此費皆何從來乎。至於捐納一項。多有並未交銀而空取實收者。此皆爾等之所知也。州縣安得不虧空乎。凡此虧空。待其時日。尚可酌量完補。是以用兵之地。歷年奏銷。每緩其期。前蕩平三藩所用軍需至四十年始清。蓋緩則州縣力舒。上可以不耗國帑。下可以不致病民。去年陝西虧空官員俱行參革。今因軍需緊急。無從追比。巡撫噶什圖密奏欲將通省火耗加增。以完虧空。朕謂此事大有關係。斷不可行。定例私派之罪甚大。火耗一項。特以州縣各官供應差使。故於正項之外略加些微。以助常俸所不足。原是私事。若准其加添。則與正項一例肆無忌憚。此摺若批。則官民皆謂皇上所知。朕豈宜受加派之名乎。又如賑饑一事。自應於夏麥無收之後散賑。方於百姓有益。今各省每於三四月間。或遇冰雹。或雨澤愆期。輒以青黃不接。具題請賑開銷倉穀。及至五六月時。民間乏食而倉廩已虛。此皆州縣藉此開銷虧空。實未曾賑濟饑民也。目下各省雖有虧空。而陝西關係尤大。應作何完補。無累小民之處。九卿詹事科道詳悉確議具奏。 

三藩平西王吳三桂康熙十一年據雲南、貴州、四川叛。靖南王耿精忠十二年據福建叛。俺答公尚之信十三年三桂兵至肇慶降附。據廣東。至二十年以次削平。當分藩時。其子皆尚公主。授額駙在京。如尚之隆、之孝、耿昭忠、聚忠諸人亦免澌滅。三桂為亂首。子應龍伏誅。其叛也。三人皆握重兵。漸專制一方。累形跋扈。三桂且用皂旗。

除官。開藩下鄉試科。朝議撤回京。遂各僭逆。三桂偽稱國號曰周。錢文曰利用。至孔有德順治九年守桂林。孫可望、李定國攻陷之。有德及家口百二十人悉死。女四貞逸出走京師。歸其夫孫延齡。及三桂反。延齡亦從逆據廣西。吳平乃降。有德雖未叛。而女亦以叛終焉。

禮部尚書陳元龍請復選拔生員入太學制。從之。

疏言。國子監生皆由捐納。是以頂冒滋多。而能文之士甚少。舊例。每遇寅年。各省學臣於府州縣學生員之內每學拔取一名。送入監內肄業。名曰選拔監生。此例自三十九年准川陝總督席爾達疏所參學臣奇貪。稱嗣後每遇拔貢之年。陪貢准作拔貢。停止己久。明年皇上七旬萬壽。四方士子無不踴躍觀光。應令照三十六年例舉行一次。府學起送二名。其□各學起送一名。滿洲、蒙古二名。漢軍一名。如該學無文行兼全者寧缺額。 按明宣德八年。令天下考選生員。年四十五歲以上者送國子監。增開貢例。後累行之。意即選拔之權輿。至成化後始有生員納粟入監之例。景泰時先有納粟上馬入監者矣。

以左都御史安泰為杭州將軍。山東巡撫李樹德為福州將軍。兵部右侍郎查弼納為兩江總督。

癸酉。上自暢春苑幸南苑。

督學順天翰林院侍讀陳世倌題旌烈婦新安辛氏、容城孫氏。

兩廣總督楊琳請編廣東商籍生員為鹵字號。額中式二名。

廣東鹽務寖敝。督臣為固結人心計。六十年九月請設立商籍歲科。進取童生各二十名。附於廣州、南海、番禺三學肄業。至是又請鄉試額有中式。部議每入試一百名許中一名。過二百名不得再加。尋兩淮鹽臣援例上請。部議江南商籍每科附入揚州府學。與本省生員一體鄉試。非廣東外商可比。而止。順治十一年題准商籍入學。直隸附河間府。江南附揚州府。俱照大學考取儒童。浙江附杭州府、錢塘、仁和三學。共取儒童五十名。其山東、山西、陝西另設運學。山東屬濟南府。陝西屬寧夏府。俱照小學考取。山西河東運城照大學考取。三運學皆兼取武生。

和碩康親王安等進明年萬壽七旬聖節行慶典禮。上諭曉之。

上諭。覽諸王大臣所奏慶賀紅摺。皆過於實事。朕以稚齡即位。賴世祖章皇帝入關以來深仁厚澤。立不拔之基。至今八十年之太平有自來也。朕自幼讀書。覽前代帝王之忿懥憂患累其內。操心橫慮妨其外。年歲不久景運不長者。未嘗不撫膺長歎。朕以涼德。幸得承運曆。逾花甲。歲登古稀。鬚眉皆白。血氣衰憊。當此之際。翼翼小心。常恐不及。善後之策不能預料。保全之心夙夜永競。今西陲用兵。士卒暴露。轉運罷敝。民生乏食。物價昂貴。正是君臣同寅協恭濟萬姓於將來之時。自古慶賀多者。後人不取。朕自六十年來。正旦之外未嘗受慶。卿等所請。止于正月初一日、三月十八日進表行禮。除此無多議。

大學士等議增歷代帝王廟從祀功臣三十四人。

除現在從祀三十九人外。議增上古倉頡、商仲虺、周呂侯、畢公、仲山甫、尹吉甫、漢劉章、魏相、丙吉、耿弇、晉羊祜、陶侃、謝安、唐狄仁傑、宋璟、陸贄、裴度、遼耶律曷魯、宋呂蒙正、王曾、范仲淹、富弼、文彥博、司馬光、韓琦、李綱、趙鼎、文天祥、元不忽侯、明李文忠、楊士奇、于謙、李賢、劉大夏等。 按明洪武二十年定從祀三十七人。風后、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朮、赤老溫、伯顏。除元代五人嘉靖中罷祀外。我朝初。禮部尚書王崇簡曾建議。宋臣潘美不當在從祀列。張浚、酈瓊叛命。三敗於符離。則中原遂不可復。且劾李綱。殺曲端。與岳飛議不合。亦當罷其從祀。朝議從之。則止三十人而已。此外九人者。唐張巡、許遠。未詳從祀年。我朝增遼斛羅、金粘沒喝、幹離不。復元木黎華、伯顏。增明徐達、劉基也。查遼史無斛羅。俟考正。粘沒噶漢名曰宗翰。幹離不漢名曰宗望。乾隆十年又增從祀功臣。如明末死難總兵周遇吉與焉。一云。山西巡撫阿里袞題請准行。

令崇祀歷代帝王。一代彙載一牌。創始居中。餘分昭穆。

部議。除三皇五帝仍各一牌。其餘一代設一牌。計二十一牌。犧牲向設五壇。今仍用五壇。籩豆等項向設二十一案。今仍用二十一案。其從祀功臣。現在三十九人分為四壇。今所增者亦按其朝代。或兩位一牌。或三位一牌不等。附於四增之列。新增帝王其詳俟考載。 按從祀功臣不及偏安。則帝王二十一牌或為三皇、五帝、三代、西漢、東漢、晉、唐、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歟。今從祀仍臥龍。意昭烈附諸東漢末。不然則配享其臣而不及其君。與前上諭不合矣。亦俟考。

賜蘇州紫陽書院御書學道還淳額。

書院在滄浪亭前。巡撫張伯行修建。亦名正誼。竊意御書命意。院中或祀言子也。滄浪亭。宋潼川蘇舜欽流寓吳門。於府學東南築以自適。康熙中。巡撫宋犖修建以成名勝。又引水達署中。作小滄浪。一時題詠甚夥。

冬十有一月壬午朔。

免山西平、汾、澤、沁等處旱災折色糧銀二十四萬兩有奇。

是歲江浙、湖廣、山東西等省各報夏秋旱災。

護浙江巡撫布政使傅澤泭題旌戴子亭妻杜氏節烈。

子亭業染。僱王雲卿為工。乘其外出圖姦杜氏。不從。刺死之。又刺子亭幼弟。隨亦自刎。

詔停決罪犯。

戊子。上由南苑復幸暢春苑。

己丑。上不豫。

傳旨。偶冒風寒。本日即透汗。自初十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

乙未午刻。傳大行皇帝遺詔。皇四子雍親王為人貴重。事朕以孝。政事皆好。堪膺大任。

傳大行皇帝遺詔。命領侍衛內大臣總理鑾儀衛事嗣三等公馬爾賽、提督九門巡捕三營統領兼理藩院尚書隆科多、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輔政。

令旨大行皇帝梓宮前設鹵簿大駕。每日早晚供飯桌。午供餑餑。王以下孝服。文官於景運門。武官於隆宗門。日三次舉哀三日。諸王妃嬪下至宮女俱割髮。內外文武天下軍民孝服二十七日。百日不嫁娶。一年不音樂。京城各廟撞鐘三萬杵。 【 百日不剃頭疑遺。】

丙申。冬至。

戊戌。頒大行皇帝遺詔於天下。

詔曰。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有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共天下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於未危。致治於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忘。為久遠圖計。庶乎近之。今朕年屆七旬。在位六十一年。實賴天地宗社之默佑。非朕涼德之所致也。歷觀史冊。自黃帝甲子。迄今四千三百五十餘年。共三百一帝。如朕在位之久者甚少。朕臨御至二十年時。不敢逆料至三十年。三十年時。不敢逆料至四十年。今已六十一年矣。尚書洪範所載。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以考終命列於第五者。誠以其難得故也。今朕年已登耆。富有四海。子孫百五十餘人。天下安樂。朕之福亦云厚矣。即或有不虞。心亦泰然。然念自御極以來。雖不敢自謂能移風易俗。家給人足。上擬三代明聖之主。而欲致海宇昇平。人民樂業。孜孜汲汲。小心敬慎。未嘗稍懈。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括耶。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史論概以為酒色所致。此皆書生好為譏評。雖純全盡美之君。亦必抉摘瑕疵。朕今為前代帝王剖白言之。蓋由天下事繁。不勝勞憊之所致也。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若帝王仔肩甚重。無可旁諉。豈臣下所可比擬。臣下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政而歸。抱子弄孫。猶得優游自適。為君者勤劬一生。了無休息之日。如舜雖稱無為而治。然身沒於蒼梧。禹乘四載。胼手胝足。終於會稽。似此皆勤勞政事。巡行周歷。不遑寧處。豈可謂之崇尚無為。清靜自持乎。易遯卦六爻。未嘗言及人主之事。可見人主原無宴息之地。可以退藏。鞠躬盡瘁。誠謂此也。自古得天下之正者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咸云當取。太宗皇帝云。明與我國家素非和好。今欲取之甚易。但念係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稽查典禮。安葬崇禎。昔漢高祖係泗上亭長。明太祖一皇覺寺僧。項羽起兵攻秦。而天下卒歸于漢。元末陳友諒等蜂起。而天下卒歸於明。我朝承席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也。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又年力盛時。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把箭。用兵能戎之事。皆所優為。然平生未嘗妄殺一人。平定三藩。掃清漠北。皆出一心運籌。戶部帑金。非用師賑饑。未嘗妄費。謂此皆小民脂膏故也。所有巡狩行宮。不施采繢。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不及百分之一。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臺城之禍。隋文帝亦開創之主。不能預知其子煬帝之惡。卒致不克令終。皆由辨之不早也。朕之子孫百有餘人。朕年已七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以及蒙古人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饒餘王之子孫現今俱各安全。朕身後。爾等若能協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雍親王皇四子胤禎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即遵典禮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蓋凡頒遺詔。自宮捧出至乾清門外。禮部堂官跪接。由中道捧至午門外。安層台上。張黃蓋。滿漢文武各官素服三跪九叩頭。復跪聽宣詔畢。立舉哀。又三跪九叩頭。禮部堂官捧詔奉安龍亭內。由中道出大清門至禮部。遣官頒行天下。 按黃帝元年甲子。至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共七十四甲子。迄今當四千四百七十八年。詔云三百五十餘年。疑邸抄有誤。存考。

辛丑。世宗憲皇帝即位。免百官朝賀。詔告天下以明年為雍正元年。恩赦有差。

詔曰。惟我國家受天綏佑。聖[太]祖、神[太]宗肇造區夏。世祖章皇帝統一疆隅。我皇考大行皇帝臨御六十一年。德茂功高。文經武緯。海宇寧謐。歷數悠長。不謂謝棄臣民。遽升龍馭。親授神器。屬于藐躬。朕皇考大行皇帝德妃之子。昔皇二子弱齡建立。深為聖慈鍾愛。寢處時依。恩勤倍篤。不意中年神志昏憒。病類風狂。皇考念宗社重任。付託為艱。不得已再行廢斥。待之十有餘年。沉疾如故。痊可無期。是以皇考升遐之日。詔朕纘承大統。朕之昆弟子姪甚多。惟欲一體相關。敦睦罔替。共享昇平之福。永圖磐石之安。孔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皇考臨御以來。良法美意。萬世昭垂。朕當永遵成憲。不敢稍有更張。何止三年無改。至於皇考知人善任。至明至當。內外諸大臣。朕亦亟資翼贊。以期終始保全。各宜竭盡公忠。恪守廉節。俾朕得以加恩故舊。克成孝思。倘或不守官箴。自干國紀。既負皇考簡拔委任之恩。又負朕篤念大臣之誼。部院屬吏。直省有司。亦宜實心任事。潔己奉公。不得推諉上官。自曠厥職。天下百姓。被皇考恩澤日久。蠲賑頻施。勸懲備至。間有愚氓。干犯律令。皇考每遇讞決。必加詳審。爰書累牘。披閱靡遺。少有可生之路。立施法外之仁。凡我百姓。孝親敬長。畏罪懷刑。以副朕仰法皇考好生之意。茲因諸王、貝勒、文武大臣、官員人等僉謂天位不可久虛。宗社允宜早主。再三陳請。朕勉徇輿情。暫抑悲痛。於是月二十日祇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仰體先志之遺承。深望皇圖之永固。式昭新化。期愆舊恩。所有事宜開列於後云云。於戲。追慕前徽。繼述無忘於夙夜。廣推聖澤。恩膏願被於寰區。凡爾親賢文武。其共矢丹誠。各輸心膂。用紹無疆之業。永垂有道之休。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恩詔。軍民年七十以上免丁侍養。八十以上給絹一疋、米一石。九十以上倍之。百歲給與建坊銀兩。

恩詔從前未詳。康熙戊辰。以海宇敉寧。特降恩詔。軍民七十以上許一丁侍養。八十以上賜絹一疋、綿一觔、米一石、肉十觔。九十以上倍之。癸未以萬壽五旬推恩詔如戊辰。加以百歲建坊。癸巳萬壽六旬亦如之。坊曰昇平人瑞。後乙卯今上登極。推恩益以八十以上授八品職榮身。七十以上給以布粟。男婦同。 按頂戴之給。非年符者皆有之。必年高德著。品行循良。方可膺斯寵榮。見各省舉報疏。以上諸例定於順治元年。後酌行之。雍正年後多以銀代米。無肉、綿。

恩詔。會試臨期請旨加額。鄉試中式。大省加三十名。次省二十名。小省十名。入學。府、州、縣、衛大學加七名。中學五名。小學三名。各一次。

直隸、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為大省。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川、廣東為中省。餘為小省。府謂邊省單府無附郭者。

恩詔。直省舉孝廉方正之士。賜六品頂帶以備召用。

召皇十四弟撫遠大將軍固山貝子胤禵馳驛入臨。印務交總督年羹堯。進封輔國公延信為固山貝子。赴軍署理大將軍事。

羹堯字亮工。奉天鑲白旗人。庚辰汪鐸榜進士。點庶常。至侍讀學士。擢四川巡撫。軍興加總督銜。六十年八月陛見。賜上用服飾。擢制川陝。辭朝赴任。命侍衛佛掄、拉錫持茶郊送二十里外。當撫川時。年未三十。延信以復藏功。六十年。大行皇帝降諭。延信朕親伯之孫。克展勇略。深屬可嘉。敕封為輔國公。

尊聖母德妃為皇太后。

上諭禮部。朕惟君國之道。必崇孝禮。化民之務。本重尊親。惟我母后。仁承天德。順協坤儀。恭儉慈溫。懋昭淑範。恩勤顧復。誕育藐躬。朕纘荷鴻圖。恭承懿訓。顯揚聖善。儀典宜隆。式考舊章。恭上皇太后尊號。爾部詳察禮儀具奏。

群臣請喪服以日易月。上諭曉之。

上諭。皇考大行皇帝聖德神功。罕有倫比。為亘古未有之神君。朕亦不宜用近代相沿之典禮。釋服之制以日易月。雖始於漢文。而高宗諒陰三年。獨非古制乎。朕不能上比高宗。而哀慕之情不能自已。況朕有賢好昆弟。親信民臣。庶政可以代理。若謂二十七日之制。皇考既已行之於前。皇考御極之始正在稚齡。朕非行前代未行之典禮。以為超越前人也。本朝舊制。釋服亦待百日。庶減思君思父之哀。諸臣其諒之。

群臣請朝皇太后。傳懿旨不受。復固請。從之。於梓宮前拜叩謝恩。仍還舊宮。

懿旨。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子。不但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我原欲隨先帝同去。今皇帝說。太后聖母若隨皇父同去。我亦隨太后聖母同去。哀懇勸阻。未遂其志。若穿錦繡。受我子行禮。實為不合。蓋凡朝太后之禮。是日。太后儀仗樂器全設於宮前。上具禮服乘輿出隆宗門。率王以下及大臣、侍衛等詣太后宮。至宮門外降輿。入至宮前丹陛上之東。西向立。王以下公以上於丹陛下立。文武大臣、內大臣、侍衛於宮門外立。三等侍衛於左門外分班序立。鴻臚寺堂官二員、鳴贊官二員於丹陛上。又二員於丹陛下。又二員於宮門外。又二員於左門外。俱相向立。糾儀御史二員於宮門外。又二員於左門左侍立。禮部堂官傳諭。內監奏請皇太后陞宮座。皇太后具禮服御宮。作樂。陛座樂止。上由中階詣丹陛立。鳴贊官贊行三跪九叩頭禮。諸王、大臣、內大臣、侍衛等皆隨行禮。上行禮時樂作。禮畢樂止。上復原位立。禮部堂官傳諭。內監奏請皇太后還宮。樂作。入宮樂止。上出宮門外。來。還宮。凡大朝賀。上先詣太后宮行禮後。御殿受慶。如元旦也。

諭各省督撫提鎮三司。非詔旨毋赴京進香。

順天府尹俞化鵬罷。

上以化鵬慣於多事。當新政之初。不可使之在職。首斥迴避。化鵬字青岳。江南壽州人。辛未戴有祺榜進士。

前經筵講官禮部尚書陳詵卒於京師。賜祭葬。諡清恪。

詵號實齋。浙江海寧人。由壬子舉人授中書。洊升廣東巡撫。至宗伯。五十八年乞歸田。因明年萬壽七旬來京。於十三日卒。攀龍髯而上升。詵其有焉。子世倌、世侃諸人。五登科第。

追贈內監海青等品秩。遣官致祭。

追贈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為太子太傅。刑部右侍郎勵杜訥為禮部尚書。

英字敦復。江南桐城人。丁未繆彤榜進士。侍直內廷者三十餘年。著□溪詩文集四十卷。辛巳致政歸。卒諡文端。後辛亥、癸丑兩遣大學士廷玉等歸掃塋墓。又崇祀京師賢良祠。其妻兄刑部尚書諡端恪姚文然亦與焉。 按文然在明官部郎。當賊李自成破京師。令諸官助餉。並及文然。英父秉彝。字□之。號拙庵。兄弟四人。行居三。娶吳氏。生子七。英居第五。拙庵以廩生入監。考授別駕。其伯兄秉文。字鍾陽。前明萬歷庚戌韓敬榜進士。官山東布政。殉國難。次兄載。字子客。尤高尚。號湖上翁。隱于松湖三十餘年卒。杜訥本杜氏。字近公。號澹園。直隸靜海人。與平湖高士奇皆以布衣召對特用。參密勿。典文翰。士奇字澹人。號江村。官至正詹事。諡文恪。癸未索額圖之敗。根本由此而搖。與有力焉。甲申放回原籍。暴卒。舌本墮地。生時。父夢楊士奇來。因名之。亦由布衣致身通顯。蓋事非偶然。

令援赦之人各加案記。以儆將來。

上諭。此番赦罪。非朕本心。以諸臣援例陳請。又朕即位之初。故從僕允行。援赦之人。須詳加記注檔案。如不改過。加倍治罪。恩詔除謀反叛逆。子孫謀殺祖父母父母。內亂。妻妾殺夫告夫。奴婢殺家長。殺一家非死罪三人。採生折割人。謀殺故殺真正人命。蠱毒魘魅藥殺人。強盜奴變。十惡等真正死罪。及軍機獲罪。藏匿逃人不赦外。咸赦除之。

封皇八弟胤禩為和碩廉親王。皇十三弟固山貝子胤祥為和碩怡親王。皇十二弟固山貝子胤祹為多羅履郡王。皇二兄胤礽子弘曆為多羅理郡王。

胤禩前封貝勒。以罪革。胤祥戊子九月以舊東宮事波及。亦削貝子。後再復。次年以履理譯音相同。改履為嘉。皇十六弟胤祿尋封莊親王。時日未詳。

禮臣奏諸王名應避同御諱一字。傳皇太后懿旨。以允字代之。

以諒陰。命廉親王、怡親王、九門提督隆科多、大學士馬齊總理事務。怡親王兼掌戶部稽查三庫。廉親王兼掌工部。

諸王掌部務。太宗初制也。此後每命諸王監之。

詔諸王大臣文武各官集景運門。恭擬大行皇帝尊諡。

上諭禮部。朕惟古昔賢聖之君。必有顯號徽赫。以昭功德之盛。垂于萬世。此國家不易之鉅典也。仰惟我皇考大行皇帝。臨御六十一年。早承大統。寅畏小心。明旦凜昭格之盛忱。效祀親升中之典禮。監于成憲。率由舊章。孝養兩宮。問安視膳。展敬陵廟。備物盡誠。總攬萬方。阜成兆姓。蠲賦動盈千萬。賑卹曾不稽時。水旱先籌。雨暘必達。恩蒙宥赦。德洽好生。盛暑則釋□□。嚴寒則賑饘粥。兵糧預給。優賞頻頒。淮甸屢巡。動億萬之帑金。運睿謨而九河底績。魯郊特幸。行數千年之異禮。屈帝尊而親拜崇師。覽奏牘而利弊周知。覲臣使而賢愚立辨。保全勳舊。庇廕宗支。廣音八寸。敦厚風俗。布昭聖略。申討不庭。元裔背叛而旋踵就殲。三孽逆命而刻期獻馘。俄羅斯占喀爾喀之疆圉。諭以聖德。即奉約章。喀爾喀遭厄魯忒之暴殘。蘇其困苦。皆登衽席。噶爾丹肆毒邊境。三臨朔漠。掃靖烽煙。澤旺摧殘與國。出師命將。恢復藏地。臺灣置郡。紅苗革心。南朔東西。無思不服。天維生知。日新好學。講筵時御。考定六經。廣博士於五賢。配先師於十哲。功邁百家。道符千聖。貫徹天文。總括地理。旁搜數衍。考正元聲。研索彙編。鑒裁纂輯。凡此難名之美善。洵亘古首出之一人。雖復累牘連章。不能紀述萬一。朕與天下臣民均叨怙戴。不意龍馭上賓。顧余沖人。嗣膺大統。仰承佑啟之思。載復顯揚之禮。謹考彝章。宜升尊諡。爾部詳察典禮具奏。又諭。皇考繼統之主。例應稱宗。但皇考豐功鴻烈。六十餘年。手定太平。論繼統為守成。論事業則為開創。朕意宜追崇為祖。但大典必須僉議。以合天下萬世之人心。方成定論。諸王大臣會同九卿科道等官詳考舊章。確議具奏。 按前詔。邸抄多有遺錯。俟考正。又丹旦特忒等字國語每通用。後多有之。竊維大行皇帝功德巍巍。實所難名。然綜其大節。已具上諭中。諡議即奉此為準。以編纂一事言之。成書不止數十百種。亦從古帝王所未有者。曾見其目。惜未登記。

傳大行皇帝遺旨。追封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三等公圖海為一等公。修理墓院。遣官致祭。

海輔弼先皇於即位初年。勳勞備至。曾授撫遠大將軍。平定三秦。征討三逆。皆有功。及孫馬爾賽。復膺輔政。前後繼美。相傳海征吳逆。以子質其軍。誘其將馬三寶 【 一作馬寶。】 赴京議和。三寶故我將。隨三桂孫世璠至雲南。遂助逆為亂。勇略無敵。至京凌遲死。吳遂烹海所質子。海憂懼卒。世璠亦勢敗降。未知然否。

傳大行皇帝遺旨。分糶倉米於五城。以濟貧民。

傳大行皇帝遺旨。修補倉庾。添設在京廒座。

以內閣學士勵廷儀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廷儀號南湖。直隸靜海人。庚辰進士。父杜訥。與故大學士張英俱曾侍上。受授之際。廷玉、廷儀皆加委任。明詔中稱為先生之子。

以盛京工部侍郎覺羅蘇庫為禮部尚書。戶部左侍郎敦拜為左都御史。

召淮安理事同知馬爾赤哈為監察御史。

上以赤哈為人忠直。屈於下僚。首推同知放。改名為赤哈。國制。凡旗人在外。不歸漢官統轄。與民人爭訟。則將軍督撫會理事同知庭鞫。八旗駐防之地皆有是官。淮安因旗員效力河工。以船政同知兼其事。用滿人。

冬十有二月壬子朔。

命總理事務隆科多奏章稱舅舅。

隆科多孝懿皇后之弟。上令照舅祖國維例。稱舅舅以寵異之。國維季女亦為妃。八旗滿官有女及婿。皆送內廷驗看。不中選者乃自行婚嫁。國制也。

擢原庶吉士傅敏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上以翰林並諸進士俱平常。惟原任庶吉士傅敏學問優贍。且教導皇子有方。超擢之。敏字龍翰。滿洲正黃旗人。丁丑李蟠榜進士。乾隆初。大學士福敏為一人。

諸王大臣擬上大行皇帝尊諡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

上持針刺血書聖祖二字。命中堂封貯皇史宬。皇史宬建於明嘉靖十三年。貯歷朝寶訓及實錄。在當時文華殿西。今未詳所在。頒設滿官司職守。與天地、社稷、太廟、堂子同。

甲寅。奉移聖祖仁皇帝梓宮於景山壽皇殿。

禮部議奏。初三日□□寺□梓宮於景山壽皇殿安奉。頒於初二日祭祀。燒紙錠二萬。紙錢六萬。五色紙錠五萬。飯果二十棹。羊九隻。酒十六瓶。讀表告祭。是日皇上率諸王大臣奉移梓宮於景運門外。安於八十人大架上。皇上跪。眾隨跪。奠酒三杯。燒紙錢三千。沿途洒路錢。由東華門出。進景山東門。至壽皇殿門外。換小架升上。皇上跪。眾隨跪。奠酒三杯。燒紙錢三千。每過門奠酒三杯。燒紙錢五百。奉移寺主以下內大臣、侍衛於景運門外兩翼分班。跪送舉哀。臨近隨行。總理事務王大臣、包衣大人、禮、工二部、兩旁管理行走跟駕大人、哈哈諸子、侍衛、包衣臨近隨行。凡王以下公以上先於東華門外前池口齊集。跪迎舉哀。梓宮過隨行。左翼大臣官員於東華門外齊集。漢大臣官員於騎河樓口齊集。漢御史以上官員於沙灘口齊集。右翼大臣官員於景山東門北大街齊集。梓宮到。舉哀。跪迎送。梓宮車輅甚多。皇太后、內主、皇后由順成門坐轎坐車先出神武門。於景山西門到壽皇殿西等候。梓宮至景山。王以下內大臣、大學士、護軍統領、上三旗都統、副都統、侍衛、侍讀學士、包衣官員俱於景山東門內齊集立。分班舉哀。五旗都統、漢大臣有頂帶官員俱於景山東門外齊立。分班舉哀。執事王等官員等隨梓宮進。安置帷幔陳主供香几等。請皇上奠酒三杯。燒紙錠紙錢並幡。皇上奠酒。王福晉以下俱各隨跪舉哀以散。每日照舉三奠酒。將王阿哥等名具奏派出輪奠。百日以內每日三祭。祭時王旗包衣牛彔管下官員等分班立。一日一旗。佐領一日一旗。管下分班祭奠舉哀三日。百番僧分於四處念經七日。此議邸抄遺誤甚多。候考正。 按帝后升遐。祭奠之禮與民間略同。如三朝、滿月、百日、期年、再期、三周、清明、中元、冬至皆詩文致祭。而朝夕獻食。四時薦新。並載令典。較諸大祭。禮儀為簡。奉移之次日。行初祭禮。蓋同發引也。景山在皇城地安門內。紫禁城神武門外。東西皆有門。中有觀德、壽皇等殿。凡帝后升遐。移奉於此。始則在乾清、坤寧宮云。地安即所謂厚載。景山即前明之萬歲山。一曰煤山者。觀德殿校射之所。上閱視武臣多御此。武殿試或在瀛臺。或在景山。而八旗教習開館於斯。詳卷首。

大學士馬齊等擬上皇太后仁壽徽號。傳懿旨。梓宮未奉詣山陵。不忍即受尊稱。

逮侍奉翊坤宮太監張起用等十二人。發遣邊地。籍沒其家。

上諭。張起用買賣生理甚多。恐伊指稱宜妃母之業。宜妃母居深宮之內。斷無在外置產之理。令內務府大臣逐一查明入官。復降諭。張起用與高王卿、四公主之太監王士鳳、狗□太監王大卿發往土兒番耕種。太監劉禿子、王章、四公主之太監王明發往齊齊哈兒與窮披甲人為奴。太監殷覺、田成祿、九貝子之太監李盡忠、二公主之太監趙太平發往雲南極邊當苦差。九貝子之太監何玉柱發往三姓與窮披甲人為奴。俱籍沒其家。又降諭。伊等俱係極惡。盡皆富饒。如不肯遠去。即令自盡。護送人員報明所在地方官員驗看燒竣。仍將骨頭送至遣發之處。

免常州府進獻新米山。著為令。

自明初職例。常州府每年秋成後進新。在常供外。

免旗員畜養鷹犬當差。

和碩康親王衝安等籲請節哀。上諭曉之。

上諭。皇考大故。五內慘痛。實不能已。非朕欲博孝子之名也。況天降絳雪。林木變白。烏鵲環繞梓宮。哀鳴七夜。仰觀天意。俯察物理。朕能已於哀痛乎。朕於釋服之內。每日詣壽皇殿一次。一月之後數日一次。庶可稍釋悲思。諸臣其諒之。不必覆奏。著康親王每遇大典。皆率諸王奏請。必天潢之近屬。或曰皇叔父行也。乾隆初嗣王名巴爾圖。

免古北口及皇陵一路大興、宛平、順義、密雲、平谷、三河、昌平、通州、薊州、遵化等地明年錢糧。

上以累年聖祖出幸熱河。及今辦理陵寢。沿途居民甚堪矜卹。豁免之。

詔閣部內外諸臣各舉所知。直言得失。

上諭。朕惟敷政。用人為先。闢門籲後之典。由來尚矣。爾閣部大臣蒙皇考知遇。任以股肱。況梓宮靈爽式憑。爾等哀感交迫之時。自當竭力盡忠。仰報深恩。內而大臣以及閒曹。外而督撫以及州縣。或品行端方。或操守清廉。或才具敏練者。各具真知灼見。從公密奏。古人云。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爾等果係公忠。以人報國。或素日同僚共事。或同鄉同年。或門生故舊親戚子弟。俱准陳奏。但不可徇私援黨。沽名市恩。輕信風聞。言過其實。有一於此。則負諮詢之意。朕在藩邸。不與朝臣往來。不能悉知。所需者人才。但當有舉無劾。毋得修怨陷害。至於政事。有應行改革。深知利弊。亦各行密奏。朕即位以來。用人行政。有未當者。其直言無隱。且觀爾等所舉之人。所奏之事。便知爾等之居心矣。

敕內外諸王大臣。凡聖祖一應硃批諭旨俱封進。隱匿燒燬者坐罪。

上諭。皇父諸旨。今若不收。不肖之徒有皇父諭旨。妄行指稱。為生事證據。有關皇父之至治。其一概封進。至朕嗣後親批密旨。下次奏事亦必封進。

命皇十七弟固山貝子允禮會同署理工部戶部尚書孫渣齊監造聖祖陵寢。兼修昭、孝諸陵。

逮禮科給事中秦道然。追銀十萬兩目送甘肅充餉。

上以道然教導皇九弟固山貝子允禟無狀。且代管家務。嚇詐外人。家甚富饒。令督撫追家產以充軍餉。尋兩江總督查弼納奏追銀一千七百二十兩。估值田園房屋。不及十分之一。擬斬立決。命從寬監追。道然字雒生。江南無錫人。康熙丙戌王雲錦榜進士。授編修。嘗侍皇子讀書。父松齡。字留仙。號對巖。順治乙未史大成榜進士。授檢討。舉博學鴻詞。修明史。居家錫山下。有園。擅山水之勝。宸遊累賜觀覽。秦氏有宋繆醜之後。科第人文甚盛。

敕蒙古未出痘之人毋因聖祖喪入臨。

蒙古之地苦寒。居人終身不出痘。一入關則寒氣所感。勢更烈。每歲例遣太醫赴諸部種痘。以便朝貢往來。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陳邦彥、左庶子王圖炳、左贊善汪應銓、編修薄海、張廷璐、檢討張照侍直南書房。

南書房在乾清宮之西南。密邇宸扆。不僅如前代祕書閣、集賢殿入直者止供文翰而已。凡詔旨密勿。時備顧問。非崇班貴檁、上所親信者不得入。詞臣任此為異數。繼之侍講吳襄、王傅、僉都御史王曾筠、編修劉於義、蔡嵩、曹源郊、檢討張元振皆與焉。

准盛京上三旗滿洲蒙古漢軍包衣佐領子弟一同考試進取。停各省督撫貢獻。俟三年後請旨恭進。詔開鄉會恩科。

上以登極。恩命於癸卯、甲辰正科外先開恩科如前詔廣額中式。部議以元年四月鄉試。九月會試。十月殿試。其正科三試改期於二年二月、八月、九月補行。

命前工部尚書穆音岱、刑部右侍郎周道新護守陵寢。

丁卯。膠州民張肯堂妻王氏一產三男。

戊辰。撫遠大將軍固山貝子允禵奉詔入臨。至自西寧。

貝子遵旨限二十四日赴京來傳。至密處奏請謁梓宮賀登極孰先。命先謁梓宮。遂易喪服而入。

詔禮臣加上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及仁孝、孝昭、孝懿皇后尊諡。

按崇德元年。上太祖帝后尊諡。見前卷首。世祖統一中夏。加上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弘文定業高皇帝尊諡。順治七年上皇太后尊諡曰孝端敬仁懿莊敬輔天翊聖文皇后。十八年三月上大行皇帝尊諡曰。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廟號世祖。康熙四年九月加上太皇太后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尊稱。六年。南郊禮成。再加上仁宣弘靖四字。二十七年十月。上尊諡曰。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上皇太后徽號曰。仁憲恪順誠惠純淑端禧尊稱。五十七年三月。上尊諡曰。孝惠仁憲端懿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崩於康熙二年。孝惠撫育聖躬。以妃推尊。亨遐齡。五十六年崩。仁孝諸后見後。餘徽稱諡號及今加上皆未詳。

命諸王公及文武三品以上官年過六十五歲者得乘馬至景運門。

由東華門入者至箭亭下馬。由西華門入者至包衣御門下馬。 按朝期。諸王百官於太和午門齊集。而平時入見。則由東西門徑至乾清也。御筆欽定騎馬者。莊親王博果鐸。貝勒蘇齊。公準達登、塞門都。大學士馬齊。松柱、蕭永藻。 按王珼齡。吏部尚書張鵬翮。戶部尚書田從典。禮部尚書陳元龍。兵部尚書孫柱。刑部尚書張廷樞。工部尚書徐元夢、李光復。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右侍郎傅伸。戶部右侍郎赫成額、張伯行。工部左侍郎郝林。內大臣馬武、七里德。都統石之英。都統一等侯馬三奇。副都統朝田傑。惟舅舅隆科多。及白潢、朱軾。年尚未符。因不時宣召。亦令乘馬。

命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蕭永藻致政總理陵寢事務。

鑲白旗人。由廣西巡撫改授陝西提督。內轉吏部尚書。大拜。為人謙約節儉。無子。夫婦持齋。家產不及中人。%永藻字采之。奉天海州

命禮部尚書陳元龍辦理陵寢事務。

尋以其推諉不前。有若罪謫。原品斥罷。一切恩典皆莫及。元龍字乾齋。號廣陵。浙江海寧人。乙丑榜眼。由廣西巡撫內轉司空。至宗伯。六年。復起拜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相傳家居時。集上即位來所降諭旨。加以銓次揚厲。上之。召還朝。十一年。致政歸。乾隆二年卒、

拜兵部尚書白潢為文華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攝本部事。

潢字近薇。奉天鑲白旗人。以貢生登仕籍。洊至觀察。特擢江西巡撫。內陞大司馬。

詔拜征西靖逆將軍吏部尚書富寧安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於軍中。

按聖祖時。滿相常缺一人。寧安大拜後。三公之位咸備。

以吏部右侍郎張廷玉為禮部尚書。

長洲候選州同知朱介奎至通政條陳六事。

一、請□□官盡職以昭新治。一、請免捐俸以勵廉隅。一、請定捐納以清仕路。一、請嚴學政以興文教。一、請禁規禮餘銀以杜詐欺。一、請減蘇松浮糧以甦積錮。因違例來御前。而上於二年中此六事次第施行。介奎 【 一作圭。】 乾隆初知茂州。次年春前內閣學士楊瑄潛入地安門進摺。律比大逆不道。從衛戍奉天。因令閣部院堂司官不得擅入後載門。進出皆記。按瑄字玉符。松江人。丙辰彭定求榜進士。年逾七十。可謂行險而不知命矣。

赦戴名世、方苞等族屬出旗。

辛卯秋。左都御史趙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於前代事立言狂悖。聖祖震怒。逮治名世。詞連引據故內閣學士方孝標所著滇黔錄。名世處決。孝標戮屍。兩家有服宗族皆□旗。方苞與焉。牽連者編修劉巖等。巖尋卒。上以苞勤勞內廷。特施曠典。赦回籍。苞仍纂修武英殿。親王給以服食。且侍皇子讀書。有疾賜拄杖入朝。陳情歸里。上諭。因爾一人赦一族云云。餘人出旗。其速回朝。九年冬。特旨授官贊善。進侍講學士。十一年。拜內閣學士。至禮部右侍郎。乾隆七年。以老歸。戴名世字田有。江南桐城人。康熙乙丑會元榜眼。無子。絕。巖字大山。江南江浦人。癸未王式丹榜進士。亦無子。絕。苞字靈皋。桐城人。家金陵。己卯江南解元。丙戌進士。未廷對。三人皆負文名於世。 按南山集與余生書。妄為正統之論。以明亡僭號三藩。比諸漢昭烈在蜀。宋二王航海。至康熙癸卯而後統歸於我朝。遺錄書福王奔蕪湖則曰聖安帝遁。如此類甚多。且言於明史有深痛。舊東宮摘其語進之。申喬遂起此獄。滇黔記三桂僭逆時事。孑遺記桐城一邑事。以明末累遭流賊之難。卒未破城。存遺黎也。三藩。福王由崧。甲申五月。僭立於江寧。乙酉五月。被擒至京。賜死。唐王聿鍵。乙酉閏六月。僭立於福州。丙戌八月。被擒。斬於福州。桂王由榔。丙戌十月。僭立於肇慶。轉徙至雲南。壬寅。吳三桂擒之。為所害。三人僭號弘光、隆武、永歷。其間又有魯王以海。靖江王亨嘉。唐王聿鍵。德化王慈摺。益王由本。旋起旋滅矣。

改未經館選進士回籍。候選後不留京教習。自康熙癸巳萬壽。未選庶常進士例給七品俸。留禮部教習。點詞臣督課文藝。三年考取授職。武科則隸八旗演習。騎射優者不拘科分銓補。上以徒託名留京。並不用心學習。此後學問優者授為八旗教習。餘皆回籍。

開纂修聖祖實錄館。以武英殿大學士馬齊為監修官。文華殿大學士松柱、白潢、吏部尚書張鵬翮、禮部尚書張廷玉為大總裁。內閣學士額黑納登德、兵部右侍郎阿克敦、左侍郎勵廷儀、左都御史朱軾為副總裁。

纂修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吳士玉、修撰王世琛、編修查祥、徐本、鄂爾奇、俞兆晟、徐雲瑞、萬承蒼、吳家麟、檢討姚三辰、朱曙蓀、張元懷、德齡、何世基。至九年告成。

召工部左侍郎署湖廣總督滿丕回京。以廣東巡撫揚宗仁為湖廣總督。起原安徽布政使年希堯為廣東巡撫。

丕、貝子允禟之私人。以三十萬金祈允禟代懇湖督之命。適遣人往索六萬金。過揚州而上登極。為同旗之人所首。斥回京。希堯前以事敗。修熱河行宮。是年准復職。

命皇九弟固山貝子允往駐西寧。以代大將軍。

上諭。大將軍至京。其往復尚在未定。俟胡圖克兔喇嘛等到日。再為商榷。西寧不可無人駐紮。令九貝子前往。 部議貝子額隨帶從人員□廕事務。俱關照年羹堯。係行菴放之也。

封武英殿大學士馬齊為二等伯。

令吏部尚書隆科多嗣一等公。加給一等阿達哈哈番。以長子岳興阿襲。

皇舅祖一等公佟國維於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卒。贈諡承襲尚未舉行。

封嗣和碩裕親王保泰子一等侍衛廣善 【 一作福。】 為世子。

保泰皇伯父裕憲親王之嫡子。

禮部進元旦慶賀典禮。

大學士等會議。雍正元年乃龍飛首歲。上孝思罔極。不登殿受賀。臣進表之禮不可缺。元旦表文交內閣收貯。並登極、皇太后萬壽、皇上萬壽冬至各表文式樣頒發朝鮮。直省亦照例恭進。以全大禮。 按明洪武六年頒發聖節。冬至、元旦、皇上、皇太后、皇后表於藩王內外文武。皆□□詞語。臨時重謄以進。今制亦同。皆載會典。

秦家廠工竣復決。

擢工科給事中倉場監督陳守創為順天府尹兼倉場總督。

守創號□□。江西瑞安人。甲戌進士。以常山令行取授給事中。不踰年進位三品。得君之盛如此。是年聖祖鄉試行取知縣二等五人。為陳守創、陽朔令顧濂昌、代令吳棨元、□□令王□額、□□令單疇書。行取之制凡數更。康熙四十二年定例三年一次。各省無論有無卓異薦舉。係俸滿三年已滿。現無錢糧盜案參罰。正途出身之俸深知縣。直隸、江南、湖廣、陝西各行取五員。山東、山西、河南、浙江、江西、廣東、四川各行取四員。福建三員。廣西、雲南、貴州各二員。引見後以各部主事用。其考科道。以將正途出身之部屬與翰林並行取知縣陞任之中行□□一同開列。候上欽點。